5054万人次!这一数字是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2024年五一假期接待观众总人数,打破了往年记录。除了95后开始热衷“看展式社交”,更有一度只有春游秋游才进博物馆的孩子们正在与博物馆这个看似冰冷的场所双向奔赴,一场从“活”到“火”的博物馆生活方式正扎根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成为父母心中的“高质量遛娃”打卡地。

带孩子走进这“欢乐场”

恰逢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这一历史传承者被放大,成为孩子们时空旅行的重要载体。

五一假期3天逛了5座博物馆,张宁(化名)一家旅行目的地几乎围绕着博物馆展开。而让全家热衷博物馆的背后,是放学后孩子嘴里突然问出的一句:什么是工匠精神?

张宁知道与其和他讲解那些名词概念,不如走出传教式输出和课本,让孩子亲眼看到,亲自去体验。于是就在那个周末,张宁带着儿子来到非遗技艺博物馆,站在花丝镶嵌展品前,孩子看到每一根细丝用金、银、铜抽成,有些细丝直径仅0.5毫米……当这些实物进入视野,7岁的儿子成为博物馆迷。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张宁回想起带孩子在逛大多数的博物馆时,有一个感受非常明显。她看到过很多家长只是带着孩子走马观花地参观一番,甚至可能连博物馆的主题和重点是什么都不清楚,匆忙玩一圈就出馆了。“那这样其实和普通旅游打卡也没多大区别。”她说。

逛馆需求背后的教育痛点

像张宁一样,家长们无疑是怀着孩子有所收获的教育期许走进博物馆。但如何让孩子逛馆不沦为走马观花式参观,去真正学到历史文化知识,获得提升却并不容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一次逛博物馆,对张宁而言,首先是来自脑力的考验。尽管每次逛博物馆前,张宁都尽量做足功课,了解好藏品信息、背后故事等,逛展过程中她也会请讲解员,但孩子可能随时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让她哑口无言。而“千人一稿”的讲解服务也不能满足孩子的知识需求。同时,带娃逛博物馆更是对体力的极大考验。一些博物馆的陈设以及互动路线等都是针对成年人的比较多,对12岁及以下的青少年关注度不够,体验仍待提高。

这就导致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不少孩子只是家长带着走进了博物馆,家长并没有张宁这样的精力和时间去提前做详尽的攻略。现实逛馆的情况是,即便是家长带孩子去了,除了走马观花,更有不少孩子可能还是在玩手机。这也正引起行业从业人士的反思。

究竟什么才是让孩子兴趣度更高的新方式?又如何为孩子们提供更为针对性、更有趣味性、便捷多元的服务?同时,该如何去让孩子逛馆更有收获?

当博物馆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却不意味着博物馆会主动走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或许通过书本、旅行,也可以和不可见的世界发生联系,但以物为桥梁才最有体验感和关联感。你会意识到你处于构建一个历史发展脉络的进程中,或者可以与绝对客观的实物进行感知和对话,这种特殊关系给人带来的体验,正是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像张宁一样,全国上千万的家庭涌入博物馆。“如何把孩子们吸引住,真正地能够让他们全身心投入进去,爱历史、创造历史,能从文物当中有获得感,是当下的每一个博物馆人要去做的”,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纪云飞坦言。

以往,进入博物馆的家庭往往停留在拍照晒朋友圈的浅层认知,对一件件珍藏的国宝认识不深,更难言教育启发。如今博物馆的教育价值越来越被重视。随着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博物馆教育打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直播和短视频兴起成为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机遇。

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博物馆如何从孩子需求以及习惯出发,更好地实现教育诉求,而不仅仅是满足成年人需求。

协作创新让“沉浸式教育”自然发生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首次重点强调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这不仅要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的时空里,也更能让走进博物馆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启发。

教育不是为了一句名词,博物馆教育要根植于孩子当中,首先是要让孩子爱上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的文物。早在2015年和2020年,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先后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的意见》,在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在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郑承燕看来,“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只有持续开展博物馆教育工作,坚持展教结合,不断深化交流合作,推动其向教育资源的转化,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活起来,才能真正地办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

当前博物馆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价值,正在越来越被社会各界看到与重视。针对家长们在博物馆遇到的问题,更理解家长和孩子们需求的教育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

近日,猿辅导素养课与20余家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共同推出“2024博物馆新知计划”,开展包括馆长公益直播课、新知科普互动展、博物馆新知视频课、博物馆主题作文大赛、文物新知趣味答题、国宝主题文创、博物馆新知研学活动等一系列创新活动。

2024博物馆新知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博物馆新知计划

据悉,猿辅导的老师将进入博物馆实地拍摄教学过程,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给成千上万的孩子,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动画设计与语言,足不出户就能够带孩子身临其境、学习知识。此外,猿辅导将和博物馆联合开发了馆内现场的一个科普互动展,将馆藏文物和展览主题与孩子们正在学习的校内知识相结合起来,将历史人物融入历史文物、文物启发式的互动游戏和体验活动中。

而其背后是猿辅导素养课希望通过深度链接优质博物馆等教育资源,教研与产品研发,引导更多的孩子不局限于单一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记忆和学习,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和迁移应用,充分利用好博物馆的资源,包括硬件、国宝、大师等三方面资源,从追求孩子更愿意接受的素养教育出发,打造出更加沉浸式的核心素养学习新场景。

“我们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人类历史长河中、真实的生活生产中来的,如果我们想让所有的孩子去认识它、去爱上它、去能够熟练地驾驭掌控它,最好的办法一定不是让我们的孩子在白纸黑字上去抽象地感受它,而是让我们的孩子回到真实场景中去感受和学习。”猿辅导副总裁马旻说。

据了解,“2024博物馆新知计划”的多方协作与探索创新,覆盖了全国21个省份,合作博物馆包括了首都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众多全国知名的标杆性博物馆。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人潮汹涌的博物馆热潮中,更多像张宁一样关爱孩子成长的家长们,能在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建下,实现有所收获的教育期许。博物馆用文物保存灿烂的人类文明,“2024博物馆新知计划”则将带领孩子们从文物中获取新知,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马萌

编辑: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