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抗日烽火中,是抗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中心主办的第一张全国性的政治机关报。

新华日报报史馆入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华日报报史馆入口

创刊于1938年1月11日的《新华日报》,86年来忠实见证、记录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历史,始终保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政治本色,与时俱进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成为党的百年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方面军”。

《新华日报》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重要章节,更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份珍贵的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材。

浓缩86年红色报史

赓续传承红色基因

为献礼建党百年,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筹建,新华日报报史馆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建成开放。报史馆一共1800余平方米,以展板、实物、多媒体等方式,将《新华日报》创刊以来的峥嵘岁月全面展陈。

位于新华传媒广场的雕塑《号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新华传媒广场的雕塑《号角》

与报史馆同时揭幕的还有《新华日报》创始人周恩来及潘梓年、华岗、熊瑾玎、吴克坚、何云的雕塑群像。至此,连同2021年1月份揭幕的、矗立在报社东广场的雕塑《号角》,构成了独具“新华红”特色的新华红色文化广场。

五十二期视频《寻访红色报史 感悟百年党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十二期视频《寻访红色报史 感悟百年党史》

截至2024年4月,新华红色文化广场已接待来宾6万余人,其中包括中宣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大众日报等上级部门及兄弟单位,并被授牌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记协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基地、江苏记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基地、南大新传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基地、江苏青年学习社等,成为社会各界喜爱的红色“打卡地”。

1964·毛泽东三题《新华日报》油画 冯健亲 绘 新华日报报史馆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毛泽东三题《新华日报》油画 冯健亲 绘 新华日报报史馆馆藏
周恩来阅读《新华日报》油画 时卫平 绘 新华日报报史馆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阅读《新华日报》油画 时卫平 绘 新华日报报史馆馆藏

沉浸式“打开”生动报史

打造凝心聚力育人高地

来过新华日报报史馆的来宾,都会对场馆内的沉浸场景印象深刻。报史馆内的沉浸式展陈,生动具体展现红色报史,让参观者将党史、报史内化于心,更好地发挥了红色场馆铸魂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楷模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楷模雕像

在“周恩来口述社论”场景中,武汉沦陷前一夜,周恩来在报馆指导《新华日报》在武汉最后一期报纸的印刷、发行工作,并亲自口述社论。

武汉沦陷前夜,“周恩来口述社论”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沦陷前夜,“周恩来口述社论”场景

“报童卖报”场景中,参观者跟着小报童们体验举着报纸,与国民党“军警宪特”斗智斗勇,奔跑在重庆街头。

“卖报,卖报,《新华日报》”——“报童卖报”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卖报,卖报,《新华日报》”——“报童卖报”场景

“华北版办报”场景,还原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何云和同事们战斗在太行山上的场景。这是对《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抗战一线,排除万难、不怕牺牲,“背着报馆打游击”的生动展现。

沉浸式场景“背着报馆打游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浸式场景“背着报馆打游击”

另外,报史馆内38块大小显示屏,多媒体反映时代脉动。“新华视窗”集纳12个专题的1500余张照片,精彩展现《新华日报》用图片记录的重要历史瞬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馆藏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馆藏文物

挖掘用好报史“富矿”

全媒体传播红色文化

为迎接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变革,新华日报报史馆拟增加VR沉浸式体验展陈,让来宾更加身临其境体会革命先辈的艰苦卓绝。

此外,新华日报报史馆还一直致力创新传播方式,让红色报史“活”起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南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新华文投总经理,新华日报报史馆负责人管云林介绍,新华日报报史馆持续深入挖掘红色报史资源,着力丰富传播内容和形式,搭建红色报史报、网、端、微、抖、屏多媒体矩阵;让红色报史走出场馆,以多种媒体形式走进群众。而报史馆本身的“红色流量”也为各传播渠道注入红色能量,红色基因和各传播媒体交相辉映,形成聚变传播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报史馆制作《“寻访红色报史 感悟百年党史”系列视频》,获得业界认可及社会各界好评;联合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新华方面军》话剧,用典型事件在话剧舞台上诗意呈现“新华方面军”的荣光。

在运营领域,报史馆文创开发将报史元素搭载其他文化载体,开发出了包含新华基因,又为市场接受的爆款文创产品。此外,报史馆还在构建研学、党建“朋友圈”,利用媒体固有优势,不断提升影响力、凝聚力。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刘瑜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供图)

馆藏精品:一份珍贵的“号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华日报报史馆藏有一份“号外”。这份《新华日报》日本投降“号外”,由南京市民乔春生捐赠给新华日报社,它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族入侵的伟大胜利,也见证了中国人民摆脱百年屈辱地位的开始,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新华日报》以“号外”的形式,向全国人民发布日本投降的消息。1945年8月10日夜,少年乔春生在重庆民生路新华日报营业部门前,抢购到这份“号外”。此后,虽辗转多处,乔春生始终珍藏。1985年9月,在南京永胜内燃机厂任助理工程师的乔春生将它捐献给了新华日报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