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的一天,周总理搁下了日常繁忙的工作,去医院看望了一位重病中的老人。

老人已经九旬年纪,说话已经说不利索了,身体也差了很多。周总理对此深感忧心,但他仍然和老人有说有笑,想这样来宽慰老人的心。

老人深知自己也没有多长时间了,于是趁此机会向周总理提出了一个请求:“总理呀,我有个请求希望您能答应,我死后不想火葬,我还有遗愿没有了结……”

一句不算长的话老人断断续续讲了很久,粗重的喘息声令周总理听了十分心疼,眼中早已含泪。

他忍着悲痛对老人说:“您是我们党的老朋友,又是中国革命的先驱,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同意您的请求,放心吧!

老人闻言满是皱纹的脸庞上这才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这位老人是谁?周总理为什么说她是我们党的老朋友?她的临终遗愿又是什么呢?

革命伉俪,为国为民

1925年8月20日,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大门口,一位中年女子抱着胸口中弹的丈夫,丈夫的鲜血染红了她的衣裙,她却一点都不在意。

当时,她正和丈夫迈上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大门口,就听到一声枪响。子弹从她的头顶略过,正中身材高大的丈夫胸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丈夫当场去世,而她也看清了国民党右派的真实面目,她怀着对于反动派的满腔愤怒,更加坚定地走在新的斗争之路上。

她的丈夫就是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的先驱廖仲恺,而她就是何香凝。

何香凝从小就敢于反抗权威。她出生于1878年,那时候清朝统治虽然已经腐朽没落正在崩溃倒塌的边缘,但是在民间人们的思想还是被统治阶级严厉把控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女孩子六七岁就要被大人用缠脚布用力将脚缠起来,使脚严重变形并从此停止生长,这就是缠足陋习。

何香凝的父母虽然家庭条件很好,但是时俗如此自然也不能免俗,于是在何香凝七岁时便要忍痛给女儿缠足。

然而何香凝却十分倔强,她见惯了那些小脚女人艰难行走的样子,她也总是听老人们讲大脚女兵的故事,年幼的小香凝丝毫想不明白:

为什么女性要被这样对待?为什么不能像男子一样正常走路?

何香凝坚定地拒绝缠足,但是母亲哪里肯顺着她的意思呢?于是何香凝用剪刀把母亲给她缠上的布条一次又一次剪开。

如此反反复复几十次,何香凝的父母见女儿如此倔强,也无可奈何了。就这样,何香凝得以拥有了一双大脚。

俗话说脚大走遍天下。何香凝幼年的反抗陋习的经历,为她未来走遍天下、投身革命打开了一条通道,也让她有机会成为我国民主革命、女性解放运动的英勇先驱。

1897年,经人介绍何香凝与廖仲恺结合。二人结婚之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妇二人时常吟诗作画,十分琴瑟和鸣。

何香凝曾经写下这样一句话: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这就是二人结婚后有一次看到月光穿过阁楼的窗户照在两人的面前触景生情,有感而得。

何香凝把自己和丈夫的住处命名为双清楼,给自己取号为“双清楼主”,这不仅体现着一位进步女性的浪漫与诗意,同时也向世人展现出自己和丈夫的深情厚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随着时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廖仲恺想要与其他有志青年一样去日本留学,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国家荣光学习文化知识。

何香凝知道后非常支持,丈夫没有钱作路费,她就将自己的全部嫁妆典当给丈夫筹够了钱。后来廖仲恺东渡日本不到两个月,何香凝也一路追随丈夫来到了日本。

夫妇两人在日本学习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有志青年,更认识了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与当时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和活动家的交往中,何香凝和廖仲恺都萌发了强烈的反清思想和救国热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9年夏天,廖仲恺受孙中山先生委托,回国开展秘密策反工作。临行之际,何香凝在与丈夫的难舍难分之余,表达了对丈夫的殷切期望和精神鼓舞。她给丈夫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是:

“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那时起,何香凝和丈夫两人就坚定了革命的决心,誓要为建设一个新社会奋斗终生。

1925年初,孙中山先生病重,临终之际紧紧握着何香凝的手说:“廖仲恺夫人,我感谢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香凝眼含热泪,说:“我一定拥护您改组国民党的精神,遵守您的主张,完成您的遗愿。我也会尽我的力量来爱护孙夫人。

何香凝是这样说的,她与丈夫也始终是这样做的。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逐渐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而廖仲恺夫妇则始终表示坚决支持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坚决和一切违背孙中山遗志的行为作斗争。这也就是国民党右派派杀手暗杀廖仲恺的根本缘由。

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

廖仲恺被暗杀后,蒋介石假模假样地对何香凝表示同情,并表示一定会严惩凶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何香凝很明白这一切不过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的下三滥手段,所以并没有理睬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对此事的反应却一直让何香凝记在心中,她在那时得到了我党贴心的、实质性的慰问。

周总理当时听闻廖仲恺遇刺,第一时间就赶去探望何香凝。何香凝始终对于共产党人抱有尊重,此刻又得到了来自周总理的亲切慰问,心中也十分温暖。

何香凝作为民主革命的先驱,她的革命理想是与孙中山先生相同的。

而当时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同样与孙中山所主张的新三民主义有很多共同之处,这成为了何香凝和我党交好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那时起,何香凝和共产党人为了他们共同的理想而相互扶持、共同奋斗,成了彼此的好朋友。

国民党右派的猖獗行为已经让何香凝心灰意冷,她断定蒋介石这一伙人迟早会叛变革命,所以在屡次努力均告失败后失望地辞去了国民党的全部职务,登上了去往法国的轮船。

在法国期间,何香凝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革命理想,而是将这个理想化作笔下的墨迹,作成了许多著名的画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香凝所作的画与寻常画作不同,她的画中有一种不屈的精神和战斗的欲望,似乎想把一切黑暗抵挡干净,迎来一片光明。

1931年,日本侵华的新闻传到法国,始终心系国家民族的何香凝毅然放弃了法国的清净生活,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面对蒋介石奉行的不抵抗政策,这位女中豪杰将自己的衣裙寄给蒋介石,并在衣裙上题了一首诗讽刺蒋介石:“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香凝深知国民党反动派是不会真心抗日的,而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民族救亡的重任,在这样的时局下,何香凝和中国共产党更加紧密地站在一起,共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并肩战斗。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此举一经报道就得到了宋庆龄、何香凝等众多民主人士的鼎力支持,在全国引发广泛影响。

在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何香凝以六旬高龄时刻为给共产党根据地筹集物资奔走在第一线。她还未雨绸缪,在秋天就为战士们冬天御寒问题操起了心,动员大批群众为战士们赶制了50万件冬衣,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抗战胜利后和平才短短一年,蒋介石就发动内战,大肆进攻解放区围攻共产党。面对此种情况何香凝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孙中山先生最忠实的学生和接班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10月1日,何香凝作为民主人士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在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时候,她也许在心中正告慰孙中山先生和廖仲恺:先生、仲恺,你们看到了吗,我们的理想今天终于实现了!

我要和仲恺葬在一起

1971年,何香凝已经年逾九旬,她的身体状况直线下降,病情也十分严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是她也感受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所以当看到周总理来医院看望自己时,她用尽了自己的全部力气向周总理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请求。

我死后不想火化,我要和仲恺葬在一起。

之所以说令人意外,是因为当时党中央和毛主席正在倡导火葬制度,而且当时正处在特殊时期,因此这样的请求明显违背当时的政治风向。

大家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总理。而总理此刻握着何香凝老人的手,毫不犹豫地说:“不烧,不烧。您放心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何香凝老人的儿子廖承志和儿媳经普椿的不解,周总理后来对他们说:“何香凝老太太一辈子投身革命,贡献是很大的,她的要求是一定要同意的。

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于何香凝老人的爱护和谅解让何香凝和廖承志一家人都感到十分感动。

1972年,94岁的何香凝因为病重不治去世。党中央专门安排了治丧小组,决定按照老人家的毕生夙愿将灵柩运回南京与廖仲恺合葬,并由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同志亲扶灵柩到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香凝一生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振兴,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不懈奋斗不断革命,始终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自己心里的第一位置。她是一座革命的丰碑,她是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英勇斗争的集中缩影

我们要永远铭记何香凝老人的历史功绩,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革命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