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一、选朱棣还是朱允炆?

朱元璋晚年最纠结,或说最悲哀的事,便是太子朱标死后,他该把皇位传给谁?

在之前,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个事儿!朱元璋曾一度都大有,要去当“太上皇”的架势了,他亲自传下圣旨:大明朝的所有事,都先给太子朱标过目。至于我老朱,只拿捏下大方针就可以了。

奈何这样美妙的时光,随着朱标去世而一去不返。突然间,谁来继位,竟然成为了横在朱元璋面前最大的难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按历史剧本来分析,并以朱元璋的性格来揣测,他大概率应该是重选一个儿子出来,所谓国赖长君。

因为朱标死时,朱允炆15岁。这个岁数很是尴尬,可上可下。你说小吧,又不算太小。但说合适,却又是纯属自欺欺人。倘若,当时朱允炆岁数再小些,其实朱元璋也就不纠结了,奈何一切就是这么寸!

因此,这才造成了朱元璋在儿子和孙子之间的摇摆。最初朱元璋的确倾向于朱棣。在朱标死时,朱棣32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一直就藩北平,让北平成为大明北方的铜墙铁壁。且更关键的是,朱元璋一直很喜欢朱棣,曾多次表示:我家小四“类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朱元璋决定,先征询一下大臣的意见。哪料顿时炸窝了,尤其是刘三吾,几乎都急眼了,吼道:“这不合适,燕王再牛气,但问题是秦王和晋王,该怎么想这事,他们又会怎么办?”

潜台词就是:纯属自取其祸,秦王和晋王不但是嫡子,同时还是朱棣的哥哥,皇上你却传位给朱棣,那么秦王和晋王会服气吗?到时候你一撒手,为了皇位这哥三非打得爹妈都不认了!所以,必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

据《明史》载,刘三吾此话一出,朱元璋当场大哭。他岂能不知有这后果?因此杀伐果敢的朱元璋,才会变得如此优柔寡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随着刘三吾的这句话,太子人选尘埃落定,朱允炆被隆重推了出来。而朱元璋也打起一万分精神来,肆意燃烧自我。既手把手教导朱允炆如何当皇上,还不要体面的,开启了“蓝玉案”,替朱允炆“扫雷”。

至于朱棣对此也是窝着一肚子的气。以至于发生过一次,他捏着朱允炆脸蛋表示:你小子福气真好。全无君臣之分。

这件事,让朱允炆意识到了,自己叔叔们都是啥心态。为何朱允炆登基后,在削藩问题上,一改仁弱变得那么刚猛?恐怕根由就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也就引爆了“靖难之役”。所以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刘三吾的那句话,实则也很偏激。他只关注自古以来的兄弟相残,却根本无视更狠的藩王之乱,也是比比皆是。

因此刘三吾等大臣,力挺朱允炆的真实动机,其实就是怕,再上来一个“朱元璋式”的皇上,都受够了!

无论怎样,朱元璋弃朱棣,选了朱允炆当太子,虽导致了“靖难之役”,却又不得不承认,还避免了更大的悲剧发生——是啥悲剧?自古以来的“二世而斩”的王朝覆灭。因为朱允炆就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朱允炆那些“神仙事”

据《明史》载,朱允炆登基后,一直都很忙。没事就是叫来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一起研究如何“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出自《明史》)

这八个字是啥意思?就一句话,恢复周礼!也就是说,在朱允炆的构思中,明朝要实行“书本内的,美好的,几千年前的,周朝制度”。

如恢复周朝时的“井田制”。须知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就曾强悍废除掉了这个“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可千年之后的朱允炆,却为之着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一旦朱允炆真的击败了朱棣,那么这个“井田制”,会以什么样的面目“杀回来”?又会造成怎样的景象?没人能推测得出。

但有一条却是能肯定的,必然是现实骨感!也就是说,朱允炆想象中的美好周礼,必然会被现实打成筛子!因为这是开历史倒车——只能引发大动荡,绝无可能,安全退至千年之前。

除了井田制外,朱允炆干得最起劲的,还有改名称。不但州县街道的地名,连文武百官的名称,也要改。统统以周朝时的标准衡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问题也就来了,既然一切都要复古,那么是不是朱允炆,他这个皇上的一切,也要改回并复古还原呢?也许朱允炆同意,可手下大臣们,会同意吗?让其利益受损,能同意?那才叫见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