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诗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

原文

风起的日子里

文/春未老

风起的日子里

我惦念着你。

就像那弯弯小河的碧波涟漪。

这份情感源于过往,

这份牵挂久藏心底。

窗儿在震荡中急剧,

枝头在难以抗拒里摇曳。

天空在春寒料峭中昏暗,

落叶在枯黄中满地。

我迎着风,想着你。

我走出了窗外,走进了记忆。

颉一片略带红色的残叶,

珍藏在思念已久的书笺里。

把急切舒缓,

让难耐平和。

刻骨柔肠,

思绪万千。

怎奈何,春江月夜,

春水东流……

我知道,

哪怕是一丝丝的美好,

也能温暖我孤独的情愁。

是人有情,

还是风有意?

我问天空,

云却在飘来飘去。

牵挂如风,思念如雨。

就算是溅上一滴,

也足以将心灵慰藉。

想象中的你,

如花一样美丽。

于是我寻找着那片山坡上的新绿。

我渴求着艳阳高着,

我痴寻着和风细雨。

我祈祷着枝繁叶茂,

我希冀的芳香四溢。

我随春天的脚步寻觅。

走进了岸边的泥泞,

踏过了山路的崎岖。

我终于卸下了思念的沉重,

去体会难得的轻松。

姹紫嫣红,燕叫莺啼。

山谷奏了春的序曲,

河水流淌着一支支欢快的歌谣。

于是,

在这拭目以待的春光里,

我相信了风的恩赐。

2024.4.14.

赏析

赏析

在春天,风总是一缕奇特的存在,将人的思绪带向远方,成为抒情的出口,仿佛在风中,所想的都能实现,风也成了思念的中转站。正如诗中所述“风起的日子里,我惦念着你。”风存储了诗人的情感,风也带给诗人慰藉。这份剪不断的情感,让诗人一次次进出忘记之门,采撷最具代表性的物件,以此化解心中寂寞。可想而知,诗人是一个情长之人。世间孤独寂寞最难耐,诗人同样在寻求心灵上的解脱,而要解脱,就必须放下。诗人始终沉浸在所爱之人美的想象中,无法自拔。最终诗人通过跋涉的艰辛,卸下沉重的思念,在一片欢快之声中,告别了过去的自己,随即迎来新的春天。这首诗写得跌宕起伏,情绪的波折体现了诗人与自我的较量,大量的景物描写,一次次将消极的情绪火苗扑灭,诗人才得以安宁。因此,情感就像一个漩涡,越是靠近中心,越危险,而在感到危险的那刻,就应该及时止步。话虽轻巧,能做到者寥寥无几。也只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才能让一个人清醒过来。诗人也就是在一次次清醒中走向了新的春天。下面,通过对诗歌正文的解读,具体来感知诗人的重生。

在第一节中,思念因风而起,像河中碧波涟漪,写得美妙而浪漫,刚开始还能体会到思念的幸福和甜蜜。然而,情起于过往,久藏心底,思念之甜一下成了相思之苦。接着,诗人描写了一系列景物:窗子急剧震荡、树枝被迫摇曳、天空寒冷而昏暗、枯黄的落叶满地,这些带着负面印象的意象勾勒,或许正是诗人心境的体现。诗人处在思念的痛苦之中,看什么都不顺眼,流露出一股消极情绪,将诗歌引入低潮部分,诗人处在相思的执念里,出不来。

接着,诗人走出窗外,走进记忆,这一动作描写,起到了转折作用。走出窗外,与窗内的自己告别,走进记忆,与过去的自己告别。这一出一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诗人的第一次清醒。把在记忆中采撷的红色残叶珍藏书笺,象征着将某部分记忆尘封,完成这一仪式后,诗人的思绪万千,有舒缓,有平和,也有些许的不甘心,虽然活过来了,但是仍有纠结。

再看第二节,诗人陷入到自我幻想和怀疑之中,一句“哪怕是一丝丝的美好,也能温暖我孤独的情愁”,体现了情感的卑微,仿佛在幻想着情感的施舍一样,读来让人感到心疼。只能说,有情之人伤得最深,或者说,某些缘分不合时宜。接着,诗人发问“是人有情,还是风有意?”写云飘来飘去,暗示了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仿佛没有准确的答案。这节最后三行,写得深情而婉转,情感如此浓烈,只要稍稍能感受一丝就满足了,心灵就慰藉了,这是诗人的第二次清醒,这里仍然表现了爱的卑微,让人想到了余秀华在诗中的卑微。有时候想想,大可不必,何不大胆果敢一点,当断则断,开启新的春天,拖泥带水最伤人,或许,只是不甘,只是不舍,只因付出太多。

最后是第三节,经过一系列的斗争,诗人仍忘不了如花般美丽的你。可以说诗人是一个痴情之人。接着,6个我字句将诗歌推向了另一个高潮,这一次全是正向积极的描写,心态大转变,与第一节形成对立关系,诗歌也形成张力场。这一节,艳阳高照、和风细雨、枝繁叶茂、芳香四溢、紧跟春天的脚步。在一番自我缠斗后,诗人终于开悟了。接下来四行就是最好的证明。穿过泥泞、跨过崎岖山路,卸下了思念的包袱,人终于轻松了。这是诗人的第三次清醒,也是最具价值的清醒,人生也迎来了大变局。姹紫嫣红,燕叫莺啼,山谷奏响春的序曲,河里流淌着欢快的歌谣,这些写景,证明了诗人彻底解脱,心境明亮了起来,人也精神了起来,又有了生机和活力。最后两句拭目以待是新的开始,风的恩赐是人间清醒,诗人的境界飞升。

这首诗,写得杂而不乱,每一节都有主题思想,每一节都联系紧密,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做了细致的研判,在一次次清醒中回过神来。诗歌的节奏在诗人的情绪变化中,起伏不定,诗歌的弹性和张力在景物和情绪的转变中生成。读着这样的诗非常带感,读诗如读人,读自己。每个人都曾是情感的过客或正在做客,这样的文字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诗歌虽然称不上经典,但是情节足够动人,诗人写得足够真诚,这样就够了。最最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找到真我灵魂。值得称赞,值得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春未老,原名韩延春,60年代生人,闲暇之余从事诗歌创作、对音乐及唱歌也有浓厚的兴趣,偶尔进行吉他弹唱,是一个心里藏着故事的中年男人,喜欢用诗歌和音乐表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