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1岁的基辛格出版《大外交》一书,在世界引发巨大轰动。

书中,基辛格关于对毛主席出兵朝鲜的决定,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论述。

“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结论。”

究竟是基于何种依据,会让基辛格得出这一论断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央广网《抗美援朝70周年|外国人眼中的抗美援朝战争:“世界上没有任何军队足以击退中国人”》,红色文化网《耄耋之年的基辛格著《论中国》再评毛主席》),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敌人来犯 伟人定音

1949年10月1日,在毛主席庄严的宣告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从北洋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38年动荡岁月,至此终于告一段落。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满目疮痍的中国正在焕发全新生机。可偏在这个时候,“世界警察”美国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一切的祸源来自于杜鲁门,此人刚继任总统便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将矛头对准了共产主义。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趁热打铁,提出了围堵亚洲大陆、遏制中苏向远东扩张的“岛链战略”。而在这个战略构想中,朝鲜半岛是美国向亚洲实现扩张的核心枢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朝鲜内战焦灼之际,美国纠集多国组建“联合国军”,公然出兵朝鲜。为了实现扩张,美国一再无视我国政府严重警告,将战火烧至中朝边境。虽然美国明面上是打着“调停内战”旗号,但实质上是想借南韩控制朝鲜半岛。对此,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如是回忆:

“美军奉调投入韩战之际,他们亦极力寻觅方法要传递信息,让共产党方面知道美国决心在整个太平洋地区抵抗共产党的侵略行径。他们在宣布派遣军队进入韩国之同时,亦下令海军第七舰队保护台湾,不让中共进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金日成

美国一连串的挑衅行为,对我国的领土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践踏了我国政府的底线。他们在鸭绿江上空侦察轰炸,迟滞了东北近半数的工业发展;他们公然派兵进驻台湾的行为,更是阻挠了我国两岸统一的大业。如再静待不动,美国的狼子野心岂不就能如愿以偿了?

毛主席何尝不知这一点?早在1949年5月,金日成就已经派出信使来北京求助。当时为了抵御南韩军,金日成曾提出必要时将解放军中的朝鲜族师编入朝鲜人民军,毛主席批准了。就这样,5万多名朝鲜族师回朝参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5月,金日成秘密访京,同毛主席进行会谈。会谈结束后不久,朝鲜内战打响,朝鲜人民军仅用两个月便成功压制南韩。但自从仁川登陆后,正在南下的朝鲜人民军开始节节败退。而对于这一状况,毛主席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早已说明,只是当时无人在意。

“7月上旬、下旬和9月上旬,我们又三次告诉朝鲜同志,要他们注意敌人有从海上向仁川、汉城前进切断人民军后路的危险。”

后来,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开始调整我国的国防部署。1950年7月,周总理主持召开两次国防会议,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同时,四野第十三团的第38、39、40和42军被编入东北边防军,前三支驻守河南,42军驻守黑龙江。

1950年9月5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毛主席针对朝鲜战局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伟人指出,从美军骚扰我国东北的频率不断加强来看,朝鲜战争的持久化趋势愈发增大。因此在必要时刻,中国将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反击,诚如周总理所警告美国的那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然而实际上,当时在党中央高层内部,关于是否出兵朝鲜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大部分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彼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民生产总值仅占美国的十二分之一。对于那时经济力量薄弱、工业落后的中国来说,重心应是经济重建,而不是与美国进行军事对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在当时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配备着最强大的海陆空军队和最先进的军事装备。二战结束后,美军总人数约1200万,单是人数上就占了优势。反观中国,海军和空军一片空白,武器也只有火炮和高射炮。当美军实现全机械化时,我国军队却依然离不开万国牌武器。

在当时,美军的一个师的标配为35辆装甲车、149辆各式坦克、794门火炮、3800余辆汽车。而我国的一个军只配备100辆汽车,虽然每个军都能分到520余门火炮,但大多都是从战场上俘获的老旧款。如此看,似乎美国更占优势,但毛主席依然下达了出兵朝鲜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毛主席看来,美国固然在钢铁产量上占据上风,但其军队的作战思路也存在一定弊端。美国把战线从德国拉到了朝鲜,很容易分散兵力。而这样不仅会削弱美军的整体战斗力,还会导致后勤运输线因战线过远出现断裂。因此美军固然战斗力不俗,但我军也不必以此为惧。

而自从得知我国准备派兵入朝后,麦克阿瑟和杜鲁门始终保持乐观态度。在他们看来,美军眼下已经掌控了战场的主动权,控制朝鲜只是时间问题。这对我国主权来说无疑是致命威胁,出兵援朝是唯一的反击机会。 而对于抗美援朝的战争局势,党中央也作出了三种预想。

深谋远虑 准备完全

第一种结局,是党中央认为最有利于我国的结局,即借助苏联空军的掩护和支援,配合朝鲜人民军彻底剿除“联合国军”。但这种设想是建立在开战初期,实际情况是直到美军越过三八线以后,苏联才同意派出空军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因此,这个结局没能实现。

第二种结局,不借助苏联援助,和美国一对一进行对战。以双方的军事层级来看,最终的走向无非两种可能——要么长期僵持,要么中国被迫撤军回国。这种结局是对我国最不利的,因为这不仅会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也会对国内的政治局势造成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种结局则是志愿军效仿解放战争时期的“小城市包围大中城市”战略,用消耗战来拖垮美国,迫使其同意接受谈判。得出这三种结局后,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又多次开会讨论,最终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战略决定。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部署调整。

首先是战略重心的转移,原来我国的国防重点是“南重北轻”,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和广州这些主要城市。虽然这种布局符合我国初期发展经济的需要,但和朝鲜接壤的东北却空虚了。因此为以防万一,党中央从各地抽调了大批部队,以充实东北防务和志愿军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加强沿海城市的防御和防空力量。海军司令部为此在各大港岸布置了4500枚水雷,同时还加固了沿海防御前沿阵地。为了防范敌人发动空袭,中央军委将仅有的空军都部署在了内陆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而且,那时中国仅有的高射炮,也全都集中在沿海城市。

最后,确立东北行政区为朝鲜战争的总后方基地,进行国内政治动员。自从国内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后,各界人士纷纷出钱出力,为前线的志愿军部队提供物资援助。仅1950年下半年,军费开支就占了国家财政的43%,可见国民对抗美援朝的积极性之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

1950年的中国,还是个刚摆脱了战争阴霾的“新生儿”,国内各领域仍是亟待发展。但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深谋远虑的毛主席依然作出了抗美援朝的重要指示,最终成功打赢了这场立国之仗。“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永远怀念党和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文章首发挑战赛#

参考资料

【1】抗美援朝70周年|外国人眼中的抗美援朝战争:“世界上没有任何军队足以击退中国人”;
【2】红色文化网《耄耋之年的基辛格著《论中国》再评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