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华使用榫卯结构制作的天坛祈年殿模型。光明日报资料图片
山西应县老城西北角,矗立着一座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应县木塔。木塔无言,观之者却如闻黄钟大吕。
“今天正式地去拜见佛宫寺塔,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1933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测绘应县木塔,发出这样的慨叹,“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应县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全塔主体由数万个木构件搭建在一起组成。在900多年的岁月里,虽历经40余次地震和200余次枪击炮轰,应县木塔却始终岿然屹立而不倒。
何以如此?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连接各个木构件之间的榫卯结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告诉记者,从复杂精巧的天坛祈年殿,到气势险绝的大同悬空寺;由西南边陲玉林的真武阁,至江南名胜苏州的拙政园,榫卯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宫殿、寺庙、园林和民居等建筑中。
什么是榫卯?
“榫卯”原称“枘凿”。《史记》中这样记载:“持方枘欲内圆凿,其能入乎?”“枘凿后多被称为榫卯。凸的部分叫榫,凹的部分叫卯。将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就会契合为一。”徐怡涛解释,通过榫卯,各种独立又松散的木头构件得以结合成具有荷载能力的完整结构体。
榫卯有什么特别之处?
“以应县木塔为例,榫卯的各个节点间是可以活动的,上千个节点的震动能消除掉一部分地震波能量。这种松紧适度的柔性连接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因此,尽管木构架会因为大幅度摇晃而产生一定变形,但当地震波消失后,整个构架仍能恢复原状。”徐怡涛道破其中玄机。
相互制约、相互抗衡又相互增强,就在这复杂微妙的互动中,榫卯结构一次次达到和谐的平衡。榫卯,让“木头疙瘩”开了窍——木匠只需按已有标准对木梁进行拼装即可,构件可拆可调,便于运输组装和维修,能极大地提高木结构的建造效率。
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人在建造干栏式建筑时就使用了榫卯结构。唐宋时期,榫卯在建筑中的应用已非常纯熟,用其修建的木拱廊桥稳固又耐用。到了明清两代,榫卯又与家具巧妙结合,将中国传统家具工艺发展到巅峰。
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蕴含的是一凸一凹之巧、一阴一阳之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榫卯结构,传递了先民妙造自然的力学、数学、材料学、美学和哲学等领域的认知和观念。
然而,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现代建筑开始更多使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榫卯的连接方式渐渐被五金构件或化学黏合剂等所取代。在家具及工艺品中,由于这一传统手工艺难以适应批量生产的规模化要求,许多榫卯结构也被舍弃了。
榫卯会就此消失吗?
浙江天台县,传统木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褚定江,正紧锣密鼓地赶制一个挂屏。“这个挂屏包含‘福禄寿’字样,由600多条小木头通过榫卯拼接起来,每一根角度都不同。”一个看似普通的挂屏,要经过锯榫头、组装等近29道工序,花费30天的制作周期。褚定江乐在其中,“传统榫卯工艺蕴含的美,太让人着迷了。”
——这是传承,榫卯的背后有文化审美的共通。
耗时5年,榫卯匠人王震华使用榫卯结构,将北京天坛祈年殿按比例微缩成了桌面上的艺术品。每个部件都可拆卸,每扇小门一推即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窗户,竟能拆成8个小零部件!“真实的古建筑是仰视视角,模型是俯视视角,所以也对榫卯的角度进行了修正。”王震华又开启了湖南岳阳楼的模型制作。
——这是发展,榫卯的背后有文化记忆的接续。
拼插几下,拆开的榫卯木偶变成了古代兵俑的样子。北京东四九条小学开设了榫卯文化公益课程,教室里,榫卯积木在孩子们手中千变万化,拼插出奇妙多样的造型。“这是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原创积木,既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创造力,提升了审美力……”说起榫卯的魅力,授课老师列举了一条又一条。
——这是创新,榫卯的背后有文化自信的展现。
其实还不止这些。
科技的发展,让榫卯如获新生。随着各种现代数控工具、智能设备的使用,榫卯的部件加工更加精准结实,具备了标准化和模块化的可能。榫卯与金属、塑料、树脂等新材料结合,在更大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自主研制出一种适用于再入飞行器的榫卯式翼舵结构。相比传统螺接、铰接等机械连接方式的翼舵结构,榫卯式巧妙利用了结构件之间凸凹部分相互约束的特点,使结构变形协调,避免了传统机械连接方式中出现集中热应力的现象;
火箭发动机的叶片采用榫卯结构来设计,利用榫卯各节点间有缝隙的特点,来减少发动机的振动;
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保护壳采用榫卯原理设计了无螺丝的组装结构,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美观度,也让用户的拆装更为轻松;
在包装设计中,采用榫卯结构的插接设计替代胶带和塑料绑带的使用,不仅提升了材料的循环利用率,也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现代工艺与传统技艺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有了现代工艺的赋能,传统的榫卯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今天的榫卯,正化身为更多形态,更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走过7000年,榫卯的智慧不过时!(完)(原标题:传统榫卯,正焕发新的华采)
来源:光明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