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凉城新村街道久业家苑业主在顶楼私自搭建鱼缸的报道,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记者日前到现场了解到,经过调停沟通,违建的屋顶鱼缸于4月9日拆除后,网友同样关注的违建阳光房也已由业主于5月8日自行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鱼缸拆除前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阳光房拆除前后

记者手记

“鱼缸”拆除了,这栋楼的危险解除了,但“其他楼”是不是还有隐患呢?类似的事情要如何处理呢?有没有更好的处置方式?这一事件的“余味”要细细地品、反复琢磨。

了解了“鱼缸事件”的始末,在记者看来有几点启示。

一是城市治理的“时度效”。在事件引起广大网友关注后,凉城新村街道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没有选择简单的强制手段,而是通过“三所联动”平台,向业主普及法律知识,阐明违建的危害性。这种以教育引导为主的柔性治理方式,解决了问题(业主自行拆除),也使矛盾不再激化,体现了政府在依法行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上的坚持。

网上关注较多的是,相关工作人员对此事的回应不恰当,等到事件发酵了再去处置,百姓“头顶上的危机”就有可能爆发出来,直接导致“不安全”。百姓事无小事,群众事不能拖。相关部门的“反射弧”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是快的还是慢的,直接决定这一事件处置产生的社会影响。因此,要牢固树立“跨前一步”思维,要以“治未病”的思路去防患未然,要下“绣花功夫”去突破城市治理难题。即思想要端正、理念要先进、功夫要下足。近年来,虹口有很多新技术进入大众视野,如“5G+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数字城市底座”等,有关部门不仅要具备“以百姓需求为中心”的思维,更要思考如何利用好这些新技术开展城市治理,这也是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二是依靠人民的“方法论”。从“鱼缸”事件中,记者可以看出违建当事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个人有追求生活品质的权利,但绝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为代价。于情可感,于法不容。凉城新村街道的柔性治理就具备“情法兼顾”的特征。这件事本身以政府部门“出手”告一段落,但从“依靠人民”这个角度去思考,记者觉得有几个层面还需把握。

第一层是紧紧依靠人民,想人民所想。想人民所想,是依靠人民的前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想方设法去实现。依托城市更新、空间整治、社区治理等任务,有力推进“美丽家园”“美丽街区”,打造“15分钟生活圈”,是人民群众想要看到的。政府部门要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基层中厚植人民情怀,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第二层是要更加主动地引导人民群众。百姓把违建搭起来了,再去普法,还是慢了一步。普法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法要走在执法前,这是“源头治理”的根本所在。普法要经常化、常态化,有创新,也有坚持。要把普法等引导人民群众的工作融入到日常活动中,营造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浓厚社会氛围。

第三层是搭建更好的群众共治自治平台。要着力推动党建引领下“三驾马车”和基层治理同频共振,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小事不出居民楼、大事不出居民区”。因为,百姓要的不是“有了气的解气”,要的是“没有气的舒顺”。通过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鱼缸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它提醒我们,城市治理需要更加主动、更加精细、更加人性化。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让我们携手并进,共绘美好和谐的城市生活图景。

记者:朱伟文

编辑:朱伟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