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卒。

这一年,他61岁。

年轻时,也曾有人用“一表人才”来形容汪精卫。毕竟,当年因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被捕后,他也曾在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

不曾想,当民族危亡之际,他却甘当头号汉奸。再回首看看狱中那“华丽丽”的诗句,当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关于他的死因,世人有过多种推测:

第一种说法,认为汪精卫患有骨髓肿,再加上1935年被爱国义士孙凤鸣刺杀,身上一直有旧伤,导致身体越来越差。虽然后来日本人曾找人给他治疗,但最后还是没能保住他的小命。

第二种说法,则是认为汪精卫身体里一直有子弹未取出,其妻陈璧君相信庸医,以致铅毒在体内扩散而死。

第三种说法,则是认为他是被日本人毒死的,至于日本人为何要这么做,则没人能分析得清楚。当然,多数“汪伪政府”官员及其女子都否认这种说法,他们认为日本人不会这么做。

不管以上3种推测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其一,汪精卫的死,是罪有应得;其二,他是在老百姓的唾弃声中死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精卫死了,但“汪伪政府”并没有马上消失,其妻儿也还在。在他死后,围绕着其家庭还发生过哪些事呢?知史明智、知史辨善恶,本期,魂说要跟大家说的,正是汉奸汪精卫死后的事。

1944年冬天,在日本奄奄一息的汪精卫自知时日无多,曾再三跟身边人交代自己的后事。一向以孙中山先生信徒自居的他,居然厚颜无耻地将自己的墓地选择在:明孝陵前的梅花山上。

之所以选择建在这儿,就是为了和孙先生的中山陵墓相对。生前被唾弃,死后还想跟孙先生“遥相对望”,老百姓当然不能答应。但在日本人和“汪伪政府”其他头头们的强权下,百姓们是敢怒不敢言。

不久,伪政府便下了一则通告:

时值非常,为恪守先生不劳民、不伤财之训起见,决定一切力避靡费,力其简肃。

话说得确实很好听,看上去也挺像那么回事。但事实上呢?从日本运回来的棺材,是最顶级的楠木打造的,而且还是派专机运回南京的。至于陵墓的建造,则从中储券调了5000万元,其奢靡程度可见一斑。

其实汪精卫死后,伪政府内部就陷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中,官员们一个个恐慌得很。他们怕将来日本人战败后,老百姓要跟他们“拉清单”,于是不少人开始准备后路。

但为了伪政府的面子,他们又不得不对汪精卫的后事上心。最后,汪精卫墓呈现出来的效果是:

坟墓施工非常严格,采用的是最先进的钢筋混泥土结构,整体呈圆形,规模很大,图案仿的是中山陵的设计。

墓室建成后,伪政府还特意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安葬大典”,邀请了不少“名人”出席。这些“名人”里,除了一些臭名昭著的大汉奸,还有不少杀人无数的日本军官。

本来,伪政府对汪精卫墓地还有其他规划,还打算再建一些大牌坊之类的。但随着1945年日本人的投降,这一妄想终成了泡沫。

日本人灰溜溜地走了,汪伪政府的高官们也都树倒猢狲散,有逃脱了的、也有被抓了的。那汪精卫的这座墓,又该怎么处理呢?

老百姓当然是希望尽快平坟,绝不能让它扰了孙先生的“清净”,但这事显然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于是,他们想到了曾跟汪精卫斗得死去活来的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自然不能坐视不理。更何况,他和汪精卫之间还有不少扯不清的私怨。因此,对老蒋来说,处置汪精卫的坟墓成了他的当务之急。

老蒋思虑再三后,还是把这件事秘密交给了时任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当时,何应钦就在南京,已心领神会的他明白:蒋介石并不想大张旗鼓地处理这件事。至于原因,蒋介石没说,他也没多问。

一接到命令,何应钦便紧急召集部下,开了一次大会。在会上,何应钦讲了几句颇耐人寻味的话,其中一句是这样的:

如不把它迁掉,委座看见了,一定要生气。同时,也有碍各方面的视听。

通过这句话,我们其实就能明白,何应钦卖力办这件差事的最终目的:别让汪精卫的墓碍着蒋介石的眼。至于,老百姓的激愤则不是他考虑的重点。

与会的下属们,当然明白何应钦的意思。于是,各项具体计划被一一安排下来。

1946年1月21日晚上,经过周密的部署后,秘密行动开始了。考虑到墓室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的大炮小炮起不到太大作用,有人建议直接上烈性炸药,认为只有这样速度才能达到最快。

为了保密,国民党当真是费劲了心思:一方面,他们在爆破的前几天,就对附近路段实施了交通管制,老百姓根本搞不清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另一方面,执行爆破时,他们还用其它声响为掩护,希望能盖住炸药的声音。

最后,在用了整整300斤炸药后,汪精卫的墓被炸开了。

打开棺材盖,汪精卫的尸身就躺在里面。从整体来看,因为做过防腐措施,尸体的腐烂程度并不高。至于汪精卫最后的打扮,也颇为讲究:青色长袍马褂,大礼帽……

不过,在墓里并没有发现世人想象的大量财物。至于原因,目前有历史学者认为汪精卫可能早就料到了自己会是这样的下场,于是早早地让家人把钱财都转移去了海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国民党陆军总部工兵指挥官马崇六,负责检查了汪精卫的衣物。马崇六把汪精卫的各个口袋都翻了一遍,也同样没发现什么值钱的物件。不过,他却意外找到一个3寸长的小纸条,上写4个大字:

魂兮归来。

从字迹上来看,这是其妻陈璧君的字。可叹这个女汉奸,竟“痴情”到这个地步,还妄想着汪精卫的魂能再归来。只是估计她写这字时,怎么也想不到:才下葬一年多,汪精卫就将尸骨无存。

随后,汪精卫的尸体被送到了清凉山火葬场的焚尸炉,烧了。生前作恶多端,死后有此下场,怨不得任何人。

提到汪精卫,就不得不提陈璧君。这不是一个甘于躲在丈夫身后的女人,在汪伪政府中,上至部长级官员,下至普通警卫,没有一个人不怕她。

大汉奸陈公博在评价陈璧君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汪先生没有璧君不能成事,没有璧君也不至于败事!”

陈公博说的“成事”,指的当然是汪精卫的汉奸之路。可见,在汪精卫的大汉奸生涯里,陈璧君充当了何其重要的角色。

陈璧君出生于一个华商家庭,家境极好,从小就是一副嚣张跋扈的大小姐脾气。与汪精卫的家境相比,陈璧君自然算是大户人家了。1907年,陈璧君第一次见到24岁的汪精卫,就被他不错的长相给吸引,算是一见钟情了。

当时的汪精卫,经常四处举办演说会,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陈璧君就是其中一个。不久,汪精卫就收到了陈璧君的求爱信。

对于陈璧君,汪精卫一开始并没什么兴趣,他很果断地拒绝了她。以陈璧君的性格,她当然不会放弃,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对汪精卫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精卫去日本,陈璧君就跟到了日本,出钱出力;汪精卫因刺杀坐大牢,陈璧君就四处奔波,还特意给他送去一封信,表达无限相思。

经过这些事,汪精卫终于接受了陈璧君,并认为这将会是一个能帮到自己的女人。1912年年初,二人在上海举办了婚礼。

此后,汪精卫越来越得势,陈璧君嚣张跋扈的脾气也就暴露无遗了。每每出现在记者媒体面前,她永远是一副阔太太作派。

有一回,不知天高地厚的她,居然欺负到何香凝女士头上来了。那天,两人正在交谈时,陈璧君居然想让何香凝来给她捧痰盂。

何香凝女士是什么人?廖仲恺先生的夫人,著名民主人士,孙中山先生在世时,对她都是客客气气的。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时,想请她当证婚人,她都直接拒绝。

看见陈璧君这副小人得志的样子,何香凝当即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痛骂陈璧君:“你是个什么东西!”

虽然最后这件事,以陈璧君的尴尬离开结束,但由此可见当时她已经嚣张到什么地步。

对于这样的女人,汪精卫自然无法打心底喜欢,他开始跟长相貌美的施旦暗中往来。陈璧君怕与丈夫翻脸,竟出人意料地接受了这一现实。在外嚣张跋扈,在家里却不得不忍气吞声,作为一个女人,陈璧君显然是失败的。

虽然夫妻间感情算不得多好,但在很多大事上,汪精卫却愿意听陈璧君的。1938年10月到11月间,汪精卫对于投敌的具体事宜,曾一度陷入犹豫。

在这个关键时刻,陈璧君曾刻意提醒汪精卫:“这次你要打定主意”。汪精卫则点点头,回复她:“决定了,决定了!”由此可见,陈璧君是汪精卫叛国路上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说她是“头号女汉奸”并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4年,汪精卫死后,陈璧君仍在广州等地四处活动。她天真地以为,只要日本人不放弃她,她就能继续做阔太太的美梦。

直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陈璧君才真正地害怕起来。最终,她于1945年10月份,被蒋介石关进了位于南京的看守所,开始了其囚徒生涯。

看守所里来了个曾经的“第一夫人”,狱卒们压力不小,他们不断见识到这位“汪夫人”跋扈的一面。

有一次,稽查处有人来见她,只是因为叫了一声“陈璧君”这3个字,就被她破口大骂:

你凭什么直呼我陈璧君!就是蒋先生见到我时,都会称我一声汪夫人,你怎么能叫我陈璧君?简直毫无礼貌!

一番话,说得狱卒和稽查处官员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1946年4月16日,陈璧君在江苏接受了公开审判。当天,法院里外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想看看这个头号女汉奸的下场。

面对法院给出的诸多罪名,陈璧君仍然不知悔改,还当庭说了不少“嚣张”的话,让老百姓对她更加咬牙切齿:

她说:“罪刑是可以受的,但是,我罪名是不能担的”;

她还说:“我有被枪毙的勇气,没有坐牢的耐心”。

都已经这样了,她仍不承认自己和丈夫是汉奸,陈璧君的顽固可见一斑。此后,她一直被关在江苏。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后,她被我军关进了上海提篮桥监狱。

虽然同样是被关,但陈璧君很快就发现了我军的不同。当时,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对于像陈璧君这样年老体弱的女犯,我军的监狱工作人员总是尽量照顾。

但当时的陈璧君却觉得,这是因为自己“身份高贵”,她甚至还跟别的女犯吹牛说:“我的身份就是与众不同嘛!”

更令人气愤的是,平日里为难监狱管理人员,已经成了她监狱生活的常态。一个不顺心,她就要破口大骂。对此,我军管理人员只能选择不搭理她。

年纪越来越大,陈璧君的血压、心律都开始出现问题。每次她一不舒服,平日被她骂的我军管理人员,从来不跟她计较,总是第一时间把她送去治疗。久而久之,陈璧君的态度确实发生了一些转变。她不再骂人了,甚至还尊称看守们为“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多年的监狱生活,晚年的陈璧君终于开始醒悟。1959年,陈璧君病情加重,在生命的尽头,她给儿女们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

万一不幸与诸儿永别,盼诸儿早日回归祖国怀抱,以加倍努力工作,报答人民政府挽救我之深厚恩情……

从这封信来看,68岁的陈璧君在临死前,其实是想通了一些事的。这是我军监狱管理人员,积极对她进行改造的结果。

可叹的是,陈璧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她和汪精卫等汉奸的叛国,让多少无辜百姓丧命,让多少有志之士流血牺牲。这些,又岂是临死前的一封信能抹去的?

对于汪精卫和陈璧君来说,受到老百姓唾骂,自然是罪应有的。但对于他们的儿女们来说,有这样的父母则是自己无法选择的。

汪精卫和陈璧君共育有6个孩子,除了其中一个早夭外,另5个得以长大成人。这几个孩子,后来基本上生活在美国和中国香港,他们很低调,很少在别人面前提到自己父母是谁。

1959陈璧君在提篮桥病逝后,儿女们甚至都没有去上海奔丧,最后还是当地的一个亲戚把她火化后,将骨灰送到了广州。直到第二年,汪家才有人到广州来认领骨灰,并把它撒进了大海。可见,汪家后人对父母的态度确实算不得多好。

带着父母的罪孽,汪家后人们的生活,多数都并不顺利。

汪精卫的长子,名叫汪文婴,曾在德国留过学,也曾在汪伪政府担任过职位。1944年汪精卫死后,汪文婴前往美国生活,从此事事低调,绝口不提自己的出身,身边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汪精卫的长女汪文惺和次女汪文彬,也都在中晚年先后去了美国。最小的女儿汪文恂,则在中国香港当了一名老师。

在汪家儿女里,在香港从事建筑工作的小儿子汪文悌,是唯一一个当众祭拜过父母的。

汪文悌是汪精卫的次子,他出生在法国,小时候并没在父母身边长大。抗日战争胜利时,汪文悌还不到20岁。汪精卫死后,他辗转去了中国香港,学习建筑专业。新中国成立后,已成为一名优秀建筑人才的他,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

2005年,已年过7旬的汪文悌曾从香港回乡祭拜过父母。

像汪精卫和陈璧君这样的汉奸,各地都有他们的跪像,汪文悌自然也看见了。对于父母受到这样的惩罚,汪文悌用了这样一句话评价他们: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毫无疑问,这句话说出了很多老百姓的心声。作为汪家后人,汪文悌能这么想,可见他在大事情上是很明白事理的。

尾声:当中华民族遇到危险时,会有无数有担当的人扛起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但也总会出现一些宵小之辈,对于这些小人,历史不会饶过他们,人民不会饶过他们,他们注定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汪精卫、陈璧君,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