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诗,是王结红的人生箴言。

他坦言,没有东风本田“敢为、敢闯、敢干”文化的引领,没有各级领导、专家前辈的帮助,没有为梦想同心同行的伙伴和同事们的支撑,就没有他的成长。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收获就在水滴穿石的奋斗中,就在绳锯木断的担当里。

前不久

王结红荣获

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

武汉市劳动生产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今天,和小编一起

了解他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结红

2008年,王结红怀揣梦想,走进东风本田。初来乍到总是陌生,他的内心却是火热。16年间,他坚守平凡本真,思定不羡浮华,尽精微以致远。从迷茫青年到焊装工艺高级工程师、综合管理系系长,从技术“愣头青”到《焊装工艺》编撰的资深专家,从技术“搬运工”到多项专利发明人,从默默无闻到奖牌无数,他用耕耘绽放如苔花的闪闪芳华。

从“青涩”到“成熟”

王结红入职东风本田的那一年,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东风本田却逆势而上,以高于行业4倍以上的增幅,创下汽车行业销售奇迹,但同时面临产能无法支持销售目标达成的问题。东风本田的二期产能扩建由12万辆增至24万辆,成为当时唯一的选择。

王结红便是24万辆产能扩大项目的其中一员。产能扩大期间,焊装车间受原有老工艺影响,焊接粘枪问题频发,为将这一问题根治,制造部门多科室联动。他与同事一起,利用夜班和元旦假期,对车间进行闭式循环水改造。该项目不仅涉及夜间、高空、吊装、焊接动火多重风险作业的叠加,还要挑战元旦3天完成切换投产,时间紧、任务重。

“现在回想起来,等到第3天任务完成,身上的压力完全放下来时,我们连走路都走不稳。”激情奋斗的场景历历在目,王结红忆起当时既苦也甜,“作为刚踏入职场不久的‘小年轻’,那一次的亲身经历,让我终生难忘,切身体会到了东本人勇挑重担、敢闯敢拼的精神与干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风本田驶入发展快车道,为提高生产效能,2013年,生产线自动化改造被提上日程。作为一名工艺技术员,王结红当仁不让地挑起这一重任,这一干就是6年。

6年间

王结红协同团队,学习设备工作原理、导入安装流程、故障要因排除等内容,实现全自主安装。他们先后完成了弧焊机器人导入、顶棚涂胶自动化等多项自动化技术改造项目,投放了200余台机器人。

“6年时间,我们将焊装1科的工艺设备都摸了个遍,对它们的熟悉程度可以说是与日俱增,这也为我现在参与新能源工厂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巨大困境面前,王结红展现出东本人强大的韧性和创新潜能,“吃苦耐劳的精气神在哪个时代都需要,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死磕困难的行动和毅力不可少,创新思维也不可少。特别是遇到‘急难险重’任务的时候,更需要有勇气、决心和毅力。”

历经风雨,东风本田跑赢大势,向新而行;一路随行,王结红从“青涩”到“成熟”蜕变,又投入到本田全球新能源标杆工厂火热建设中。

加入项目组后,除了熟悉的工艺技术工作,王结红还承担起了项目进程管理的工作,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考验。“如果说之前的工作是专注于一个‘点’,那么现在就需要关注整条‘线’,甚至整个‘面’的内容,必须要对全局成竹于胸。”提起与以往工作的不同,王结红说,要做到这些,首当其冲的便是积极有效做好沟通协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拿解决不同领域交互性难题来说,有效沟通带来的成果是成立联合团队,发挥所有人的长处,将难题在最短时间内拿下。王结红回忆,最让他感动的一点是遇到难题,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再回头看,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我们东本人团结协作、敢打硬仗的精神。也正是拥有这样的精气神,我们才能一路走到今天。”王结红说。

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都是走向“成熟”的馈赠,对于企业如此,对个人也是如此。

投身智能电动新时代

汽车电动化浪潮汹涌而至,新能源时代正在到来。东风本田加速推进新能源战略,本田在全球首个新能源工厂项目迎来了全新的建设时期。

迎战!王结红做出与企业发展同频同向的选择。拥有丰富设备自动化改造经验的他,毅然加入新能源工厂建设项目。

“这一次工厂建设与以往不同。”王结红说,“我们必须在既有经验之上,结合电动化和数字化这两个新课题,做出优化和创新。” 在他看来,新工厂建设的困难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厂房的利旧改造,二是车间建设和多个车型导入同步进行。

老厂房利旧改造存在的问题比王结红想象的要多得多:“大框架是企划阶段便定好的,但是哪些可以保留,哪些需要改造后再利用,哪些必须拆除重建,如何合规、快速、高效地推进改造,都需要结合车间布局、设备实际情况等多方因素再磨合,比直接平地起高楼要复杂太多。”

而厂区建设和多个车型导入同步进行这一情况,不仅仅是王结红的首次经历,在本田几十年的发展史上也从未有过——这需要同时解决厂区合理布局和生产品质安定化两个问题。“最终目的是让新工厂在投产的第一时间,就能生产出品质过硬的产品。”他说,“道理都懂,但是真正实施起来难度却倍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王结红带领团队,一方面积极与各方进行信息共享与交流,保证信息畅通;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分析工艺技术,联合施工方试验验证,并在施工过程中将问题一元化和目视化。在此过程中,他的工作得到了三工厂和冲焊全领域领导和同事的全力支持。

“从阶段性成果来看,目前已经达成了预期目标。后期我们将继续积极做好建设收尾工作,不在任何地方掉链子。”王结红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焊装车间建设导入了本田全球首条New-Smart总拼线。这不仅实现了多项装置的削减,还能满足8车型共线生产的总拼需求,并且将车型切换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标准设定为8分钟),提升了生产线的整体稼动率,还实现了总拼线固定上件及作业“0”要员。

据悉,除了New-Smart总拼线以外,通过新工艺和国产化设备的使用,新能源工厂焊装车间最终将建成13条高效生产线。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崇山不争高,争的是绵延不断。面对新能源转型加速的趋势,东风本田围绕纯电、混动、插电混动多种技术路线全域布局,全面投身于智能电动新时代。与企业共同穿越“大周期”,东本人铆足了劲儿。

每个人都可能是老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带徒”一直是东风本田培育新人的主要途径。在前辈的倾心付出和指导下,王结红获得了快速成长。

“当时新员工主要靠师傅们口述和手把手指导,能借鉴的资料非常少。”提及这一段经历,王结红说,“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旦转岗,就会因为不清楚新岗位有哪些内容是没学过的,再重新经历一轮‘师带徒’,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时间和人力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当东风本田提出编写制造工艺丛书,对生产线各环节工作“追根溯源”时,王结红主动担起联络员的责任,参与焊装领域的组织和编写工作,最终成文印制了《焊装工艺》一书。

“我们将各领域,包括设备、工艺、生产技术等全部融合为一本系统化教材,为焊装人才精细化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素材。”正如他所言,这本教材对后来5至10年新进大学生的培养、现场工艺技术和技能人员理论能力的提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是东风本田电动化转型元年,提出“数字化驱动电动化转型”,并于2022年开启“全员技能重塑”,推动人才体系迭代升级。王结红紧跟企业发展节奏,坚决主动、快速出击,积极拥抱变革,加快技能重塑,赋能战略业务落地。

他一方面通过借鉴学习《华为数字化转型之道》等其他企业行业经验知识,思考自己所处领域推行数字化的可行办法;另一方面,从数字化项目团队成员,包括新进大学生身上学习相关知识,比如网络和通信知识、数据清洗等,弥补自己的短板。接下来,他将与团队成员一起,完善焊装智能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为未来数字化车间的运营创造条件。

除了数字化相关内容,焊装先进工艺也是王结红的重点关注对象:“随着科技的发展,无论是整车还是焊装工艺,都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人是如此,工厂亦是如此。新能源工厂建设时,便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技术改革、设备更新换代等预留了可操作空间。为此,王结红对内与团队成员、中日方技术支援者及HMCT(本田技研)等积极沟通,了解新能源车型战略规划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对外高度关注国内汽车行业各项新能源技术,学习最新焊装工艺原理,如一体压铸、全黏接、自冲铆等,做到“肚中有货”。

16年择一业,春播夏种,秋收冬藏,梦想在四季轮回的辛勤耕耘下雕琢出金色的光泽。王结红,是刻苦钻研的榜样,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他于细微处守初心,于平凡处闪光辉。

文字:张茜 殷曼 傅宗婧

点一下“在看”,你会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