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的首批文化与艺术活动逐渐在中法两国之间展开,海派艺术家代表陈家泠的首次法国个展,也在巴黎拉丁区的巴黎科德利埃空间 (Réfectoire des Cordeliers)开幕。

担纲本次展览策展工作的是两位长期在中法之间工作和生活的策展人曹丹和贺婧,多年在中法艺术与文化领域深耕,通过策划艺术展览和活动、创办中法双语的艺术杂志,向法国公众推广中国当代的艺术与文化。她们俩都曾在法国学习和工作多年,深谙不同文化之间彼此“翻译”的语境和方法。

本采访视频由法国InstanT Productions拍摄制作,Marc Beyney-Sonier & Johan Amselem © InstanT productions(04:40)

作为资深的媒体人、出版人,曹丹非常熟悉用法国媒体和公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包括用精炼的策展语言来传达中国艺术的精神,来讲好中国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深媒体人、出版人、《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策展人曹丹 ©澎湃新闻 郝汉摄

而同时兼顾策展人和学者身份的贺婧,则擅长于将陈家泠创作中的中国美学传统和哲学内核,以法国文化的语言逻辑转化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学者、《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策展人贺婧 ©青岛西海美术馆

这两位策展人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交流”,更是一次动态的“文化翻译”。

《奔流》从上海出发,每年度与一座国际卓越城市深入对话,连续五年。首季对话城市为上海与巴黎,活动以“更新与相逢:当苏州河遇见塞纳河”为主题。2023年9月,《奔流》在上海启动,2024年4月5日至21日,《奔流》于巴黎举办系列活动。

值此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邀请《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策展人曹丹和贺婧进行特别对话。

“水”意象中文化深度与美学精神的汇流

澎湃新闻:陈家泠先生的巴黎个展“水墨丹青”非常成功,不仅得到了法国公众的认可,也赢得了很多法国大众和专业媒体的报道,是一次成功的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的案例。请问你们是如何展开这次的策展工作,策展理念是如何构建的?如何与法国媒体展开沟通?

答:这个展览首先是在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的大框架下展开的,又是上海和巴黎之间“奔流”计划(全称《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的一部分。我们与主办方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报业集团讨论本次展览主题,如何兼顾展览的学术性和面对西方公众的普及性是构建展览理念时的主要问题。

再者,这是陈家泠老师首次以完整个展的方式在法国亮相,西方观众对陈家泠老师的名字完全陌生,对中国当代水墨绘画也不甚了解。如何将陈老师的作品呈现给法国观众,也是我们两位策展人着重考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ucie Dumoulin © InstanT productions 本文图片除特殊说明,均来源于此。

在这一点上,展览题目十分重要,它既要能承载陈老师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深度与美学精神,又不能太过于专业化,不然只有法国专业人士或者东方艺术爱好者才能理解。

我们几经讨论,最终确定了“水岸丹青”这个主题。从中文标题上来讲,它将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融合在了一起,这种融合本身也是一种美学的态度;而从其对应的法文标题上来讲——事实上法文标题更重要,因为展览面向的绝大多数观众是法国公众——“Une vie au bord du fleuve”,直译过来就是“在江河之畔的(艺术)生命”,它同样强调了“生命”与“水”的概念。所以,在向法国观众和媒体介绍这一展览主题的时候,我们将它阐释为在三重意义上与“水”紧密相关。

首先,水与河流的意象首先是呼应着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通、奔涌不息。

其二,就陈家泠先生的个人生活与创作生涯而言,他从未远离于水岸江畔,他所成长、学习和创作的几座中国城市都是寓水而生的,而山水、墨荷又是陈先生最为擅长的水墨题材,因此“水岸丹青”,完全是陈家泠先生艺术生涯的写照。

其三,就更进一步的美学层面,以水为喻,恰恰能承托中国传统哲学和绘画中对于“大象无形”之自然美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品表现中国人那种善于在流动和变化中看世界的视角与观念。

由此这样三重与“水”相关的隐喻,从文化到生活再到哲学,层层深入,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展览从它的故事背景到文化内核一一剥离,不仅使得法国媒体对这一话题产生了兴趣,也让对中国绘画陌生的法国观众更容易理解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澎湃新闻:这次展览所在地是历史悠久的巴黎科德利埃空间 (Réfectoire des Cordeliers),空间很高,展厅总面积有700多平方米,但还是难以面面俱到地展现陈家泠老师的所有代表作品。你们是否会为这次法国展览针对性地选择展出作品?

答:在展览筹备阶段,作品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我们希望展览能够体现陈家泠先生近十几年来对于多种创作媒介的大胆实验和创新,而不仅仅是一个“陈家泠绘画展”。

所以除了经典的水墨绘画以外,我们还为法国观众带来了陈老师创作的陶瓷作品,包括经过高温窑变和挑战巨型烧制尺寸的一系列陶瓷,以此让观众理解到,陈家泠先生对于海派绘画的当代实验与创新不仅仅在绘画的“单轨”上展开的,而是完成了一次革新。

这一革新的根基是一种总体的开放性,包括对于其他媒介或是新材料、新技术的试验,展览中陶瓷和缂丝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例子。就展览所能够提供的观展体验而言,将陶瓷和缂丝作品与绘画、书法相结合,摆脱了整个展览平面化的呈现方式,让作品真正地“走进”空间之中——观众可以“穿过”作品,体验到作为整体观展经验的空间。这也是我们与空间设计师Pascal Rodiguez合作的基础和出发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是一种能量的传播

澎湃新闻:这次展览中两国是怎样开展合作的?而在这种跨国文化交流合作中成功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这次展览合作是很愉快的经历,其中原因少不了中法团队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

首先,中方的主办方、陈家泠老师本人及其工作室泠空间给予我们策展人和法方合作团队门艺DOORS文化交流机构充分的信任,双方都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

其次,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专职国际文化交流近40年,与门艺有许多展览交流合作的基础。

另外,我们俩在法国学习和生活多年,后来都从事艺术媒体和策展工作,和法国合作伙伴能够直接用法语交流,包括专业层面的沟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门艺Doors团队。(从左至右:Justine Lacombe, Gabrielle Petiau, Pierre-Olivier Blanc, Victoria Jonathan零零)

本次展览的联合主办方之一——法国门艺DOORS文化交流机构也给予很重要的支持。他们长期从事中法两地的展览交流,对于本土艺术展览运作与中国文化与机构都非常了解。

此外,我们有幸得到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 )馆长法国易凯(Eric Lefebvre)担任学术顾问的支持,他先后策划过“中国艺术家在巴黎”、“海派书画”等大型展览,在欧洲和巴黎推广中国古今艺术。通过易凯对陈家泠老师艺术的读解,能够让西方公众深入浅出地进入艺术家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策展人与艺术家陈家泠(左二)、学术顾问易凯(左三)

还有,与法国展陈设计师Pascal Rodiguez的合作也难能可贵。他是一位非常有活力的设计师,他的设计为科德利埃空间这一传统修道院空间赋予了非常鲜活和当代的展览体验。作为策展人,我们最初提出展览空间要营造出一种像漫步于中国园林的体验,而Pascal在此基础上,将展览的主体空间以几组大“屏风”的结构展开,一方面制造出半显露半遮掩的视觉节奏,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这一空间固有的难题,即中间密集排列的一整排廊柱——“屏风”在遮挡观众贯通视野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这些廊柱的存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策展人与空间设计师Pascal。(中)

由此,在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空间中“移步换景”成为可能。

观众会发现,当他们站在展览入口的时候和向前移动几步之后,看到的作品风貌是完全不同的,有的角度提供了全黑白的水墨绘画,而另一个角度则完全只能看到彩色的作品。要保持这种不易被观众完全有意识地发现、却又让他们感受到特定视觉变化的节奏,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和空间设计师一起几易其稿,反复斟酌修改,最终敲定了大家现在看到的空间设计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展览成功的关键要素,首先离不开中法团队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尊重,另外是互译的成功,越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交流,越需要准确的转译,尤其是要把艺术家的表达还原其最真实的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与展览现场导览团队。(从右至左:Boya Sun, Elene Giorgadze, Sara Farid)

陈家泠老师最早提出要用“玩一玩”的态度做这个展览。现在回想起来,当不同文化开展交流之时,确实需要抱着“玩一玩”般轻松友好的状态才能达到顺畅的交流,形成中西方团队的群策群力,而不只是一厢情愿。这种状态对于促成一次文化走出去的活动十分重要。

陈老师还提到“艺术是一种能量的传播”,我们相信好的视觉艺术,自然会传递一种能量,甚至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文字,我们策展人所做的,就是如何把这种能量有效和准确地传送。

澎湃新闻:法国观众对这次展览反响热烈,请你们谈谈到底是哪些方面触动了他们?

答:在展览开幕后的现场,与法国观众们的交流之中,我们才逐步意识到这次展览在观众眼中的亮点,理解法国观众被陈家泠老师的作品所深深吸引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色彩因素在整个展览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发现很多法国观众对于能在一位中国水墨艺术家的展览上看到斑斓甚至大胆的色彩深感惊喜,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或者说东方绘画始终是比较矜持、内敛,缺乏色彩,多黑白墨色的呈现,但是陈老师作品中——无论是绘画还是陶瓷,鲜活大胆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法国观众对于中国绘画的固有印象。这样一来,中国绘画对于他们不会显得那么“古远”,而更接近当下的生活与观看习惯。这是很多法国观众普遍反馈给我们的一个视角。

其次,多重媒介的引入也为本次展览带来非常确切的当代性,观众在其中能切实体会到艺术家勇于创新的实验精神和开放视野,这种开放不仅是观念上的,更是在艺术家们付诸的具体行动中。陶瓷和缂丝技术的展示,也为观众提供了非常新鲜的观展体验。

我们为这次展览特别用英法双语字幕制作了关于陈老师创作的纪录片,同时为2014年贾樟柯监制、叶田和顾宇高联合执导的一小时纪录片《陈家泠》配上法文字幕。

以及为了配合缂丝作品的展出,我们在现场用iPad播放缂丝制作过程的短视频。这些辅助影像都为法国观众理解陈老师的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观众待在展厅里将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从头到尾看完了。这让我们非常触动。

如果说多媒介为观众提供了多元的“孔洞”来进入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我们在现场的观众导览中所不时运用的一些叙述技巧,也是一种动态的“文化翻译”,进而帮助观众来理解陈老师的作品。

比如,很多观众都对《南屏晚钟》这件作品非常感兴趣。和现场的其他水墨绘画相比,它的重墨色调和皴点笔法非常特别,但是他们又不太能真正理解这些技术变化在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中的演变语境,所以我们试着用观众更了解的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印象派、点彩派等联想意象,帮助他们理解这些作品在现当代水墨实验中的语境与位置。这也为观众提供一个可确切接近和进入的“点”,来进一步理解作品和展览。

这次展览观众的数量远超出预想,短短两周内观众数量每天在稳步增加,最后统计参观人数达7000多人,完全出乎我们意料。

展览现场放了观众留言簿,许多观众留下了令人感动的话语。这些法国观众中不仅有艺术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更有慕名而来或远道而来的普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众留言簿(节选)

一方面,我们考虑到展期短的局限,提前和法方合作伙伴把前期宣传工作做足,包括展览开幕后邀请巴黎多个博物馆的博物馆之友组团来看展。

另一方面,这同样说明了艺术无国界,好的艺术自然会吸引热爱它的人群汇集。文化自信是自然而然的,在恰当的语境中把中国文化中好的东西拿出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