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天下午,开放仅3个多月的上海博物馆东馆迎来第100万名观众;

正在举办林风眠吴冠中大展的中华艺术宫人气高涨,五一期间日均参观者达1.3万人;

而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巨大的开放式行李架已被行李箱占满,不少人打“飞的”、乘高铁直奔这里,来自外地和海外的观众超过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下,文博热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升温,准点预约、深夜抢票、排队等候成为常态,“为一个展奔赴一座城”的旅行者不在少数。

那么,文博场馆为什么这么火爆?

哪些人在看展览?

博物馆对他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群博物馆达人

Museum Day

今年45岁的何先生大学毕业后,就成了上博的常客。学习古典文献专业的他,徜徉在博物馆的常设展和特展中,在青铜器、古陶瓷和历代书画中获取了丰富的心灵滋养。这几年上博推出的“何以中国”系列大展更是成为他的深爱,“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看了25次,“实证中国:崧泽 良渚文明考古特展”看了10多次,“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已看了21次,他还预约了5月20日闭幕日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拿“星耀中国”展来说,有人提出,这个展并没有按照青铜、玉器和陶器文物种类来分,也不是按照地域、年代顺序来陈列,怎么有点乱?已是博物馆达人的他却从中看到了清晰的策展思路,那就是“天、地、人”,分别通过文物表现古蜀人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和日常生活,“展览背后的暗线,要自己去挖掘”。何先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一个城南草堂文保志愿者团队,有时在博物馆担任导览,还开设了公众号、视频号,通过组团参观、读书会等方式传播文保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过去三年中,小红书博主“乐乐在魔都”每周都会去一家博物馆,至今已经去了150多个博物馆。她和朋友们开展了“A Museum A Week”(每周·奇妙博物馆计划),参加者中有一些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她帮他们预约、安排、买票,在参观时担任翻译。他们去过中共一大纪念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等纪念馆类的,上博等综合类的,周公馆、夏衍故居等故居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先生说:“我通过文物与古人对话,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工艺水平,也能和身边的朋友一起交流,增进友谊。”“乐乐在魔都”认为:“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也是一个社交的好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热门目的地

Museum Day

时下,文博游已然成为越来越多人喜爱的生活方式。有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平台预订量最高的景区类目中,博物馆展览馆已超过动物园、主题公园,从第四名跃升至第一。以这个“五一”假期为例,上海对外开放的147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 82.57万人次,同比增长38.40%;同期开放的64家美术馆累计接待游客25.19万人次,同比增长48.7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前几年开始,沪上不少博物馆的行李寄存处就不够用了。去年上博“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75.9%的观众来自全国各地,上博只得临时扩大了行李寄存处。而上博东馆的观众中,来自外地的占比达60%。场馆为参观者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完善、周到。一位来自山东的参观者在社交媒体上点赞:“惊呆中华艺术宫,可行李寄存,还给送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最爱的卡拉瓦乔作品来上海了!”不久前,北京的“薄荷老师”得知浦东美术馆正在举办“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展,乘高铁来上海,到达浦东美术馆后,她细细地欣赏了从罗马运来的珍贵画作,心满意足:“看到卡拉瓦乔的6幅原作,此生无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互通,文明互鉴。中国大师的作品同样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中华艺术宫正在举办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吸引了不少外国观众。有位来自意大利的年轻人看得非常仔细,他说,在林风眠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毕加索的影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张德群发现,参观者中,海外观众的比例在不断提升,每天都可在展厅内看到说着各种语言的观众,他们好奇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有兴趣了解中国优秀的当代艺术家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个火出圈的展览背后,是各个博物馆团队付出的巨大努力,从策展、布展到宣推、活动,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夜以继日,不眠不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间公共会客厅

Museum Day

来自上海市文旅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现有博物馆164家、美术馆100家,是国内博物馆美术馆数量最多、密度最高的城市。上海的博物馆美术馆已成为申城的一个个公共会客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的博物馆美术馆数量众多、分布均衡,各区都有一些网红博物馆。1.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青灰色砖墙掩映于葱郁林木之间,位于闵行文化公园内的上海海派艺术馆于2019年建成开放。这个年轻的美术馆去年共举办了24场展览和98场公共教育活动,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美育大课堂。展厅里,时常可以看到上海美术学院、同济大学的美术生对着作品临摹,更有上宝中学、文来实验学校、七宝实验小学、九亭二小的学生来上美术课,最小的是附近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这里也有适合他们的“童心筑梦 向美而生”艺术体验活动。据统计,去年入馆26万观众中,学生至少1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一个个公共会客厅里,古今中外、千姿百态的展品是好的媒介和话题。即便是相对抽象、自由的当代艺术,在上海也有很多知音。郑湘竹是位学建筑的工科生,每月必到当代艺术博物馆观展,本月被胡项城个展“天天问”圈粉,已经看了五遍。在她看来,巨大的装置作品,看似随意堆砌中却藏着多条逻辑线索,让人不知不觉跟着艺术家的思维互动,每个角度看都是一次和时空、历史的对话。在参观时,她经常听到不同年龄的观众对艺术家的创作发问,有时她也会和陌生人探讨、争论,不一定要达成共识,但在交流中自有一番乐趣。“很多次在意会之余我就在想,激发起无穷的好奇心,这不就是艺术展览的目的?”郑湘竹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公众与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的“双向奔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公众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升,文博场馆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珍视。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资源,助力文旅融合发展,赋能城市美好生活,未来可期。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邵宁、乐梦融

图片:王凯

编辑:小开

©新民晚报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