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春光里

春和景明,农事正忙,闵行大地一派繁荣景象。

近年来,闵行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用心用情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绘就一幅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加美丽的新画卷。

和煦春光里,“今日闵行”联合区农业农村委,带大家走进闵行田间地头,感受畅想闵行大地这片希望田野的勃勃生机。

浦锦街道陈行公路西段,有个不起眼的小路口。沿路口右拐,就是丁连路。顺着丁连路再向西走个100米,就到了丁连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连村

过了村口,这个“隐于市”的村宅,让人眼前豁然开朗:道路变成了宽敞的两车道柏油大马路,成片田地和清清河水映入眼帘。而更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村里的蚕豆园、轧米房……

去年以来,丁连村在闵行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建设,希望将更多儿时的农村记忆保留下来,让更多的外村人也愿意走进村里,感受浓浓的乡土农村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擦亮本土蚕豆“品牌名片”

立夏已至,蚕豆时鲜,在丁连村,家家户户的自留地里,都会种上蚕豆。新鲜、自然、饱满的蚕豆,陆续都到了采摘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连村也许大家还不熟悉,但是丁连村里的蚕豆却声名远扬。村民老李自豪地介绍,丁连村特产“丁连大绿蚕豆”,其粒大,肉多,多为一荚三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初,当地政府为推广高产、耐旱、口感上佳的豆类农产品,拣出20斤蚕豆种籽参加“上交会”展览。经称重,丁连蚕豆每100粒重180克,比其他蚕豆重46克。经土质检测,丁连村组的土质属“冷沙地”,适宜种植过冬豆类作物。新鲜蚕豆价格也较其他地方高一至二成。

去年底,丁连村在4组原村集体自留地上,特地打造的一处蚕豆园。“蚕豆在每年秋季下种,第二年春季就能收获”,丁连村村干部杨慧芬告诉记者,村委计划每年组织收集村民优良种苗后,再由村委统一在蚕豆园内播种培育、迭代优化,致力于通过几年的努力,优化育种,让丁连蚕豆再次觉醒,打造本土蚕豆的“金字招牌”,擦亮本土品牌的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青宿舍的“前世今生”

丁连村6组,有一栋

老知青宿舍

,建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来供驻村知青生活使用。改革开放后,基本停用至今。在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

程建设中,村里也把这里纳入了升级改造,不仅对知青宿舍进行了修缮,还规划建设为村史馆,让它继续发光发热。

“看到这里,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艰苦奋斗的光辉岁月。”老李对这里深有感触,“我们还打算邀请当年驻村知青回来。就等着村史馆建成,让他们都‘荣归故里’,现场给村里的小年轻们讲讲他们当年的光辉岁月,向下一代传承老知青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可是咱丁连最好的文化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青宿舍

水泵站“焕然新生”

除此之外,丁连村还想方设法让村里的一些农耕元素保留下来,比如说新翻修的水泵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泵站

杨慧芬介绍,水泵站原来是村里水田、水稻灌溉的重要设备,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和村庄的发展,水泵站也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如今,新翻修水泵站保留了水泵机和水泵口,水泵机位于室内,加装了护栏,透过护栏似乎还能看到当年水泵站为了农业生产,不停工作的景象,让人不禁联想起稻田里金灿灿的稻谷,充满了水田的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泵口

“水泵站现在主要用于教学和参观。”杨慧芬介绍,细看墙上布满岁月痕迹的控制面板上,似乎也留下了老一辈工人流下的汗水和信念,指引着青年一代继续为家乡努力奋斗。

轧米房“破茧成蝶”

丁连村轧米房是目前浦锦街道仅存的一处农村轧米点,还为浦锦街道周边的浦江镇和浦东三林地区百姓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轧米房

进入屋内,满满的机耕气扑面而来,一辆很有年代感的拖拉机和几台轧米机瞬间吸引了视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耕拖拉机

杨慧芬介绍,老的轧米房,因为建造年代久,墙体开裂、屋面漏水,安全隐患很大,这次升级后,不仅对建筑进行了修缮,大家还把收集到的老农具、农用拖拉机等农用器械放入其中展示,“我们把老轧米房打造成兼具实用性和科普性的‘农耕文化打卡点杨慧芬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轧米机

记者:李逸

部分供稿:区农业农村委

初审:陈怡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