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友家的窑洞

老战友家的窑洞

贾洪国

贾洪国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退役老兵的心中都有两份浓郁的乡愁情结。除了军营驻地,就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河南偃师战友马险峰的故乡在邙岭,乡愁就伫立在邙岭的窑洞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拜望战友到此庄,

地坑土窑无厦房。

虽然不是神仙洞,

居住冬暖又夏凉。

这里叫游殿,偃师最东端、拥有5000多人口的大村,于2016年光荣上榜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该村现存有九连洞地坑院、地下街坊、月亮湾、玉皇阁、文昌阁等历史景观。

洛阳偃师,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

游殿,据说是因北宋宋徽宗迷恋美景游憩此地而得名,真假很难考究。走进村子里的主街道,难得遇着几个村民,电动汽车在高低不平、纵横交错、并不宽敞的街道穿行,十分局促。旁边大大小小新旧不齐的院落星罗棋布。终于停下来,马险峰带我找到了几处破旧的院落。从院中的布局以及树木可以看出曾经的繁荣和生活气息。一个废弃的辘轳井,让人想起打水的场景。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的场面浮现眼前。

多年前,马险峰兄妹几个读书、参军和工作,已陆续告别了世世代代居住的窑洞窑院,可家里窑洞连同里面一些老旧物件便被废弃了。如今,这些被废弃的窑院窑洞,成为百里邙山一道难得的人文民俗景观。

一座山,源于秦岭,逶迤向东,其余脉,在洛阳称邙山,到了偃师就叫邙岭。

邙山上,矗立远望,黄河水滚滚东流,伊洛河婀娜多姿,郑汴洛高速村中穿过,明清老街、红砖门楼、二层别墅诉说着现代与古老的千年巨变,乡间小路与郑汴洛高速渗透着浪漫与奢华的相伴。

从遥远北方刮来的黄土在邙山层层浆积,雨水的冲刷、风霜的侵蚀,又让这深厚的土层皲裂出无数盘根错节的深沟巨壑,马家和滑家人因势就形,在土崖沟坎间,开凿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窑洞和窑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游殿就是位于今偃师市山化镇的游殿大村,老战友马险峰就出生在那里。到洛阳拜望战友,临别回川时,他非要带我回他出生地的窑洞看看,带上战友寻乡愁,这是军旅情结留存心底的暖流。儿时的马险峰,窑洞里,爬在炕沿上围着一盏煤油灯学习写字,和哥哥比着数墙上谁的奖状多,拱着被窝踢踏和嬉戏的欢乐时光;窑洞前,有姐妹们跳绳踢毽子扔沙包玩羊骨头游戏,有兄弟们草堆里捉迷藏打牌下棋摔跤的快乐年华。窑院与沟壑,是游殿古村落的两大特色!

但其实,这是当时的无奈选择。游殿窑洞,是住在沟边的马家和滑家先民的主要建筑。窑院有三类:一类利用沟边的崖头在向阳处挖窑洞,称为靠山式窑洞院,另一类是在平地凿坑七八米深,四周挖窑洞,称之为地坑院,第三类为平地挖掘出一条街道,然后再街道两侧挖掘出一个个窑院,窑院自然连成街道,称之为地下街坊。在中原大地,这可是不多见的村落。

地坑院在三门峡地区大多是相对独立且封闭的,而游殿的地坑院却被一条明暗相间的地下道路一线串联,连成“地下街坊”,其代表就是闻名遐迩的“九连洞”。“九连洞”往东,一处呈弧形凹进去的向阳崖壁上,密密麻麻、规规整整地开凿了一排窑洞,当地人称“月亮湾”,马险峰的爱人滑彩霞就出生在这里。

马险峰的岳母滑奶奶,至今仍住在窑院里,老人感叹说:“还不是因为没钱盖不起房嘛。当初挖这条地下街坊,还累死过两头牛呢。”闻此,同游的老战友郭勤学思忖片刻,断断续续念出一首诗:坑院深深九洞连,颓垣断壁已斑斑。来人不问经年事,草木当知肇始艰。

我们走进村里,透过时光隧道,延伸的深沟大壑,犹如大地的疤痕;错落林立的峰峦,是黄土与风雨博弈的定格。那有着明显节理层的喀斯特地貌,有流水冲刷的痕迹,有风雨剥蚀的雕琢,那既是流逝的光阴,也是凝固的时间。这不禁让人联想起湖南的张家界、广东肇庆的丹霞山和新疆的乌尔禾“魔鬼城”。

张家界、丹霞山,多是石质的;乌尔禾“魔鬼城”是在干旱中形成的一种风蚀奇观。而游殿那些乱石穿空的峰峦,却基本是土质的。它的奇特在此,令人不安也在此。土质的峰峦是易变的,也许再过几年,你可能看到的会是另外一番景象。那座圆柱形的问天峰还能矗立多久?指不定在哪一天就会轰然倒塌!韶华易逝,烟花易冷,有些景物,终究会被时光淹没。

从滑家宗祠出来,几个老太在古井边树荫下坐着,见马险峰回来了,她们七嘴八舌:“也不知道有啥好看的!我还没下去过一回呢。”“当时都要推平呢,县里有个领导来一看,说可不能推,留下来保存着,让后人看看。”“往这里边可扔了不少钱,也没见有啥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又继续向西,走向九连洞。这是一排地坑院用几个洞连起来,形成的一条地下道路。全是土洞,又是土路。洞顶破旧,感觉有几分危险。路面可能走的人多了,加上春日少雨,浮灰很多,走路扑扑响。

马险峰忽然忆起小时候跟母亲走亲戚,来过的姑姑奶家就是这里。可惜的是右面的地坑院落完好的不多。这洞,倒是很有特点。走在其中,有种英雄投入战斗的感觉!在第一个洞口,坐了许多老头儿,看着我不断问路,他们回答得自豪感满满:“这里面就是,那边也能走,连着九个哩!”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愈演愈浓。每到节假日,马险峰都要回到游殿,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站在那里,思绪万千,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有痛、有苦又有乐……窑洞,虽然是普普通通的居所,但却承载着兄妹几个的快乐和情意,满含着父母的辛苦与希望。现在想来,那段看似艰苦的岁月,才是今生无忧无虑的本色生活。

窑洞依旧沧桑伫立,但当年父亲为了一家人弯着腰挖窑洞的身影,全家人挤在一个窑洞里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生活情景,依然时常浮现在马险峰的脑海中。

马险峰犹记得那时,农忙时,田间地头的热火朝天,打麦场上的你追我赶,播撒着满满的希望,收割着浓浓的苦甜;闲暇时,男人的烟袋酒杯,女人的针线笸箩,父亲的书法技艺,母亲的柴米油盐,恰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简单的人相守着简单的幸福!虽然,那时的食物单调匮乏,却吃得狼吞虎咽,津津有味;现如今,满桌的珍馐美馔,却吃不出开心快乐,吃不出健康如意。也许,精神和物质,得此就会失彼吧。记忆里的幸福,已被欲望的风雪尘封,被年轮的黄尘淹没,唯余一缕乡思,温暖着他的去程。

质朴的大地,孕育了老战友最纯真的乡情;古老的窑洞,蕴酿出了浓郁的乡愁。然而,任何美好的过往,都无法阻挡时光迁徙的脚步。流转的岁月里,马险峰身着一身军装,告别中原故土,戍边西藏高原,驻守雪域哨所。故乡,窑洞,永远是萦绕在梦里的一丝惆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军旅宥坐——寻访战友故事集》两册,50万字已汇编成书。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

作者:贾洪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贾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