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秦创小站,专业服务队帮助企业打通产业与科技衔接的“堵点”,多项科技成果得到秦创原“春种基金”扶持,并在宝鸡落地转化……秦创原宝鸡协同创新基地自成立以来,在秦创原总窗口的指导下,按照“在港孵化、宝鸡转化,西安研发、宝鸡制造”模式,大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精准滴灌”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使科技成果“拔节生长”,让“科技之花”绚丽绽放。

科创“家底”

丰厚创新活力澎湃

2023年3月,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公布了《秦创原总窗口首批地市协同创新基地名单》,宝鸡高新区科技创新园位列其中。据了解,该基地是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设立的全省首批、全市首家地市协同创新基地,也是宝鸡高新区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大树长得茂盛,离不开创新根系扎得深。宝鸡高新区科技创新园之所以能够获批,离不开其多年来积累的丰厚“家底”。宝鸡高新区科技创新园自1993年成立以来,按照“大孵化器”建设理念,在“一中心(创业中心)三园区(科技创新园、高端装备产业园、3D新材料产业园)”基础上,积极探索“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全链条建设。目前,宝鸡高新区创业中心已累计建成和引入国家级工程中心等4大类15个创新平台,建成省级众创空间8个;引进各类科技企业和团队372家,在孵项目近500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8家,为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健康发展、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促进协同创新能力提高、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发挥了科技创新职能和引领带头作用。
“园区汇集了钛及钛合金、汽车零部件、检验检测、互联网、传感器等若干新兴产业,不仅有明确的产业方向和前瞻性发展规划,而且产业链完善、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协同创新能力强。”园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按照陕西省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的建设目标积极申报项目,由于有科技赋能,优势叠加,所以让宝鸡高新区科技创新园这座“富矿”大放异彩。

优化科创生态

增添创新底气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有不少难点,其中一块难啃的“骨头”便是原始创新,企业在破解诸多“卡脖子”制约难题时,首先得优化科创生态,这样才能增添企业创新的底气。
优良的科创生态,是企业创新的必要条件。为此,宝鸡高新区科技创新园围绕政策解读、企业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数字经济发展培训等持续开展双创培训活动,进一步增强基地创新创业氛围,提升企业发展动力。此外,园区还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及大赛,扩大了企业的“朋友圈”。2023年12月27日,宝鸡高新区“钛谷科技”大会暨秦创原“三项改革”科技成果项目路演活动在科技创新园举办。会上,高新人才大市场正式挂牌运营,这一平台不仅丰富了全市创新创业生态,也搭建了人才创业就业平台,打通了人力资源共享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学习借鉴秦创原总窗口科创服务模式,给科技企业提供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科技服务,基地建设了秦创小站,组建了3支专业服务队伍,到企业一线开展项目申报、科技金融、人力资源等专项服务。据统计,截至目前,专业服务队已累计走访园区企业70余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20余项。陕西启铭汇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入驻基地的农业科技型企业,该企业主要针对现代农业对农机作业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迫切需求,围绕农田作业智慧化存在的空白与短板,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物联网与农机作业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增加小麦、红薯、玉米等农作物产能。在走访过程中,专业服务队了解到该企业对相关政策了解不透,于是通过与政府对接,提供政策扶持及试验田选址工作,同时引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申报。据了解,目前该企业已成功落地“嘟嘟农机”平台,并成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知识产权5项,与岐山、眉县、麟游、太白等县区签订协议,注册认证机手1104名、机具3100余台(套),产生作业订单2336笔,作业面积达19万亩。

转化科技成果

赋能创新发展

实际上,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还有另一个“硬骨头”——成果转化。如何解决科研成果针对性不强、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科学家+工程师”研发团队模式,不仅可以让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变得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研发效率也更高了。
“科学家掌握前沿理论,工程师了解行业痛点,这种研发团队模式优势互补,可以避免研发和市场脱节,确保科研成果接地气、能落地。”宝鸡高新区科技创新园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联合宝鸡文理学院建成宝鸡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宝鸡高新区人工智能共享实验室”,引入科研创新团队及前期成果在基地实施孵化,按照成果孵化不同阶段需求,适时在秦创原总平台、西安设立研发窗口,获得创新人才、科技资源及春种基金等支持服务加速孵化,待进入中试、量产、产业化阶段后,借助宝鸡制造优势将科技成果在宝鸡高新区、周边县区转化。据统计,截至目前,基地已引进8个项目公司团队、12个宝鸡文理学院团队、11个科技服务机构入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宝鸡文理学院胡登卫教授团队(压电新能源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研究开发的钛酸钡基材料,进入宝鸡高新区创新创业基地孵化,经过小试和中试后,部分产品已经销售给国内多家元器件厂商。2022年,该团队为了加快突破工程技术难点,成立钛基功能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创办了“陕西材能增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入驻秦创原,得到了秦创原“春种基金”扶持。目前,该项目已具备量产条件,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
除此之外,宝鸡文理学院王娟平主持的钛原材料打磨机器人项目也是成果转化的一个成功案例。“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项目在宝鸡高新区创新创业基地完成转化和中试,现在已经进入成果推广阶段。”王娟平介绍说,团队在宝鸡高新区创新创业基地入孵,成立了“陕西信达合瑞科技有限公司”并入驻秦创原,得到了秦创原“春种基金”扶持,获得首批陕西省科技厅“‘钛打磨机器人攻关’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立项支持,同时还获西安市重大科技创新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专项(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项目)——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立项支持。目前,该项目已具备量产条件,实现了科技成果在宝鸡的落地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接下来,秦创原宝鸡协同创新基地将继续按照“在港孵化、宝鸡转化,西安研发、宝鸡制造”的思路,以更大资金投入、更实工作力度、更多创新举措,推进秦创原宝鸡高新区科技创新园协同基地建设运营,加速构建秦创原(宝鸡)“1+3+N”“两链”融合发展新格局!(温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