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四川巴山一处村落,寡妇胡庭秀正在山坡边除草。

为了挣工分,她只能把四个孩子先留在家里。太阳照在山坡上,不远处的人们说笑的声音不时传来。

“寡妇厉害,黄花少年也防不住。”“那可差了十来岁吧,找谁不好,找个寡妇。”

这些流言蜚语已经不是村民们第一次说给寡妇胡庭秀听了,她背过身偷偷抹去了眼泪。

忽然,有个熟悉的声音闯了进来:“你们还有没有同情心啊,人家家里这么困难,你们不帮忙,还背后说闲话欺负人!”

这个声音一响起来,胡庭秀心里就是一震,一时间,别人都不说笑了,有个人小声嘀咕:拉知青下水,那是违反政策的!

“我和她结婚就不犯政策!”年轻人的声音一出,胡庭秀只觉得脸上热辣辣,好像周围的人都在用嘲弄、奇怪的目光瞪着自己,看她怎么不知羞耻的“拉知青下水”。

胡庭秀再也忍不住,哭着跑回了家中。而没过几天,田边这位20岁的知青小伙就为了报恩娶了31岁,带着4个孩子的胡庭秀!

那么,这其中都有怎样的故事?他们又将迎来怎样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岁小伙娶31岁寡妇

村里人对于胡庭秀和知青张远志的闲话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自从胡庭秀的丈夫佘林海去世后,胡家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顿。

在那个靠挣工分生活的年代,刚刚生了孩子的胡庭秀只有一边下地干活一边把不多的口粮分给四个孩子。胡庭秀没想到的是,住在自己家旁边的知青张远志默不作声就给她干起了活。

在大山里缺水,担水不容易,还费力气,张志远是知青,能不用排队提前担水。

他就把胡庭秀的水桶拿走了,每天都担着水过来,倒在水缸里。

胡庭秀对他的帮忙内心十分感动,但是另一方面,她又不愿意让张志远经常来。

原来,在这个不大的村庄里,每家的底细都是近乎公开的。

刚刚死了丈夫的胡庭秀深深知道,如果张志远经常来帮忙,别人看着就会说些不好听的话。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让张志远一直帮忙,本来没什么也会说的像模像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庭秀想了几天,很客气的跟张志远道谢,这么久以来张志远照顾佘林海,她已经很感激了。这些事情她也可以处理,就不麻烦他了。

张志远却以为胡庭秀真的是在客气,立刻拍着胸口说道:“大姐,你放心,我跟大哥保证过的,不会让你和孩子挨饿。”

胡庭秀见小伙子还不明白,只好直白的说:“你这样,别人要说你的闲话。以后你还要成家讨媳妇的,别人说话会不好听。”

听到这话,张志远也一时间明白了。人言可畏,他给佘家帮忙,一定是有人说闲话了。

然而没过多久,张志远看着担着沉沉的水桶回来的胡庭秀,一种强烈的冲动涌上了心头:他对佘林海保证过,要照顾大哥的家人,又怎么能看着大姐这么艰难,站在这里不动呢!

第二天开始,张志远又一次开始担水,干活,换着法子帮胡庭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胡庭秀去干活的时候,就有人指指点点的说笑,一口一个寡妇,说着不好听的风凉话。

从前胡庭秀是个极要强的性格,这一次,她只能匆匆回到家,关了门抹起了眼泪。

不少人拐弯抹角的劝张志远,你还年轻,又是知青,何必跟一个寡妇纠缠不清。

何况寡妇比你大了11岁,又有四个孩子,就算想改嫁也很难找到接手的,有几个男人能大方到给别人养儿子。

千般道理说尽,张志远还是下定了决心。

就在他为胡庭秀争执的第二天,他站在胡庭秀家门外,抱着铺盖,门一开,他就走进去,把铺盖放在了床上:“我想过了,我们去办手续,领证结婚吧。”

胡庭秀下意识摇了摇头:“不行……”

但张志远固执的说:“只有我能帮你,我对大哥保证过,不会让你和娃儿挨饿。”

说着,他抱起了胡庭秀的孩子,胡庭秀在孩子的哭声中,含泪点了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3年,20岁的张远志和31岁的胡庭秀结婚了。这是为了张远志对大哥的承诺,也为了让胡庭秀免于流言蜚语的伤害。

张远志那颗蓬勃跳动的心脏如此赤诚和坚定,誓要保护胡庭秀和四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张远志肩膀上,少年便成了一家六口的顶梁柱。

喂饱一张嘴和喂饱六张嘴相比,压力天差地别,张志远没日没夜的干活,挣工分,挣口粮,作为一个知青,他学会了全套农活。

仅仅两年,他就成了村子里最能卖力气、挣工分的男人。普通村民都不愿意干的活,他抢着去干,就为了给孩子多攒一口粮食。

秋天在地里熬夜防备野猪、猴子,他白天晚上连轴转,常常在饭桌上吃着饭睡着了。

胡庭秀心疼他,早早起来给他烙了饼,让他干活时吃,可到了晚上回来,张志远又把饼子拿出来,舍不得家里的孩子挨饿,他又忍着饥饿把裤腰带勒得更紧了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生产队里拉竹子,干完活回来,他脚上都是血泡和竹刺。

眼看着一个原来还稚嫩的少年变成了拼命三郎,为了农活把自己弄得浑身是伤,胡庭秀又愧疚又心痛,端了洗脚水一根根替他拔出竹刺,一边拔一边流泪。

吃得少,干得多,张志远稚气全脱,迅速消瘦下去。

1976年,张志远接到了远在重庆的家里人的消息。身在深山之中,张志远还不清楚政策发生了变化,有些知青已经可以回乡了。

考虑到小儿子在深山里吃了不少苦,张志远的父母也希望他去申请,疏通疏通关系,和工作组说明情况,好早日回到重庆。

但此时张志远已经结了婚,和胡庭秀又有了一个儿子,胡庭秀肚子里还怀着一个。

张志远失眠了几天,把电报给按了下去。

尽管如此,胡庭秀还是听说了消息,村子里传了不少消息,周围的好些个知青走了,有些成了家的知青也离开了。有人问胡庭秀,张志远会不会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庭秀想了很久,忍不住对张志远说:“你回去吧,你从大城市来的,在这里都是农活,回城里过得比现在好。”

张志远沉默了一阵子,说:“我回去了,你和孩子怎么办。”

胡庭秀苦笑道:“你要走就走吧,这都是命,孩子我会养好的。”

张志远不是不知道胡庭秀是为了他好,但在心底深处,他已经知道离开了他,这个家只会过得更苦。

一个女人拉扯六个孩子,要怎么过得下去,他无法想象。最后,他对胡庭秀说:“我不走。”

胡庭秀哭了起来,张志远也哭了,两个人痛痛快快哭了一场。

不过,张志远并不清楚,没有收到答复的家里人从重庆一路找到了大巴山,哥哥姐姐托人送信,让他去县城。

张志远交代了一声,带着激动的心情去看望很久没见的家里人。

大吃大喝了一顿后,张志远发现自己竟然在一辆小车上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现在知青都在回乡了,就弟弟犯傻,哥哥姐姐想把他强行带回重庆。

张志远连忙对哥哥姐姐说,胡庭秀怀了孩子,他这一走,是把一家人逼上死路,他不能这么做!更何况人家曾经对自己有恩,自己答应过要照顾她,不能不守信用。

那么,张志远娶寡妇胡庭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他口中的有恩又是怎么一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妻儿相托

1972年的张志远只有19岁,在重庆上山下乡的欢送声中,坐着车颠簸摇晃的到了四川插队当知青。

那是他第一次到四川大巴山,看着茫茫大山绵延的山路和绿野,他的心情是茫然的。

和他一样的还有别的知青,插队之后不久,他就看到了两间破旧的屋子,紧挨着旁边的是当地的农民佘林海家。

张志远不擅长农活,佘林海热情直爽,对年轻的少年人更是特意照顾,不多久,两人就常常在一起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佘林海为人乐观爽朗,干活又会照顾张志远,两人很快就热络起来。

在两人聊天的话题中,最多提到的就是佘林海的四个儿子,每到这时,佘林海就会变得眼睛发亮,话也滔滔不绝起来。

佘林海的妻子胡庭秀也是个能干的人,常常顺手给张志远帮个忙。

在夫妻两个看来,张志远还挺小,跟个弟弟差不多。胡庭秀这一年30岁,已经有了四个孩子,大多数时候就是挣工分,带孩子,生活虽不富裕,也能过得下去。

有一天,佘林海突然吐血,被人送到了医院。

此时的胡庭秀一边要照看孩子,一边又想去医院,但去医院也要打报告得到允许,眼看她手忙脚乱,张志远主动站了出来:“我去吧,大哥大姐一直都照顾我,这点事我能帮得上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庭秀一向要强,可此时也没有办法,于是张志远在医院里照顾佘林海,端水送药,还把自己的粮票换了营养品给佘林海吃下去。

佘林海对张志远感激无比,然而他的身体却一天天坏了下去,有一天,佘林海趁着清醒的时候,想回去看一眼老婆孩子,张志远连忙拦着他,这一走,身体怎么办。

佘林海摇摇头,抓住了张志远的说,过了很久才喃喃道:“我就担心她和四个儿子啊。”

张志远看着被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的佘林海,心里一酸,连忙安慰道:“你放心,只要兄弟在,大姐和侄儿就不会挨饿受冻。”

佘林海听了这话,也苦笑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精神不济,陷入了昏迷中。

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佘林海不仅没有恢复,状态越来越差,张志远看得心惊胆跳。

终于有一天佘林海突然从昏迷中清醒,抓住了张志远的手,眼泪从他干瘦的眼窝里面漫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志远看着佘林海的样子,血气方刚的他被一股涌上心头的勇气和辛酸鼓动,大声道:“大哥,我跟你保证,大姐和孩子,我一定给你照顾好!”

就这样,在佘林海去世之后,张远志娶了大自己11岁,带有四个孩子的胡庭秀,日子原本也算是平静的过着,一直到自己的家人找上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娶寡妇,养家八口

张远志在和哥哥姐姐讲清楚原由之后,最后天亮时,拿着家里人给他攒出来的50斤粮票和200元钱,又回到了大山之中。

就像来时那样,茫茫的大山铺满了绿色,而他的命运不再是茫然的山雾,他已经属于这里,他已经离不开这里。

1980年,张志远的村子分田到户了,他们也分到了一块田地。

这时候,前面三个孩子都到了可以给家里干活的年纪,但是,张志远却要孩子们去上学,不肯让他们回家帮忙,因为,读书才能让山里出生的孩子有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到哪里算哪里。”他对几个孩子说,只要肯读,他咬牙也会供他们。

家里八个孩子,除了一个只读了小学,其他都上了初中,而他的儿子读完了高中,去了大城市打工。

几个孩子都陆续寄钱回来修房子,在阳光下四四方方,整整齐齐,如今胡庭秀和张志远就在其中生活。

房子旁边就是大片山野草绿,说起过去的事情,张志远感慨道:在那种时候,要坚守自己的承诺,只有那样一条路可以走。

孩子们长大了,逐渐飞出了鸟巢,离开了年迈的父母。

不久后又飞回来,养下了新的小鸟,张志远和胡庭秀也老了不少,当上了爷爷奶奶,给孩子们带孙子。

孩子们打工成家,生儿育女,而他们也坐在老房子前,看着孙子孙女们打闹。

山里的地,张志远依然在种着,他说,他要一直种下去,为子孙们守住活命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张志远付出了一生守住了在20岁时的许诺。

他走了一条许多人无法理解,却会油然生出敬意的道路。一诺千金重,浴火见真金,他的选择和守护,让人们见到了平凡生活中,一个伟大而纯粹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