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陪作家写作,消解作家的孤独,并且,猫咪也给作家带去创作的灵感。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猫变成了人,猫的世界像是人的世界,作家借猫抒情,借猫达意,借猫言志……作家爱猫,更爱写猫。海明威的《雨中的猫》、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爱伦·坡的《黑猫》和老舍的《猫城记》是脍炙人口的“猫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猫,还是冷眼观世界的猫、会复仇的猫……都赋予猫更多的神秘色彩。

1.《雨中的猫》:用猫象征欲望

海明威是十足的猫奴,他曾表示:“没有一种动物比猫更自由。”不过,他在作品《雨中的猫》中,却赋予了猫另外的含义。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创作于1923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他1925年的作品集《我们的时代》中。这个故事非常简单:一战后不久,一对美国夫妇来到意大利度假。外面下着大雨,妻子看到窗外有一只正在躲雨的猫。妻子想要抱回这只猫,便出去找这只猫,结果,猫却跑掉了。当妻子回到房间向丈夫抱怨时,店主人派侍女送来一只大花猫。在这部小说中,妻子那句充满幽怨的话令人印象深刻,她说:“我想要只猫,我现在就想要只猫。如果我不能留起长发或者有其他的快乐,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的时代》中文版,陈夏民/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拜德雅,2019年12月版

《雨中的猫》秉承了海明威一贯的风格,围绕日常琐事展开,句子简短,对话平实。然而,不动声色的文字里却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有学者指出,《雨中的猫》不仅仅是关于一只猫的故事,它所折射的是一对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美国夫妇的生活缩影。妻子一开始想要的是“雨中的猫”,但她后来表示任何猫都可以。这说明,妻子的救猫行为并非完全出自善意,也受到她的欲望的驱使。对妻子来说,这只猫象征着欲望,象征着她想要过的生活。妻子希望拯救猫,同时也是在拯救她自己。

英国小说家戴维·洛奇(David Lodge)认为,《雨中的猫》所暗示的是夫妻关系。《雨中的猫》写于一战后,当时,许多美国夫妇的关系受到战争的影响,他们继续面对婚姻中的误解和孤独问题。在《雨中的猫》中,作者所呈现的是丈夫的冷漠和妻子的孤独。显然,这对夫妻缺乏沟通,丈夫热衷读书,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不感兴趣,根本不知道妻子想要什么,而妻子很孤独,需要丈夫更多的爱和关注。此时,猫象征着同情、亲情,这些都是妻子所渴望的东西。妻子对猫的拯救揭示了她想拯救自己的婚姻。雨是另一个象征,它营造出一种持续的悲伤。

学术界讨论最多的是《雨中的猫》中的妻子是否象征海明威的妻子哈德莉·理查森。一种说法是,1923年2月下旬,海明威夫妇来到意大利的拉帕洛度假,不久之后,哈德莉怀孕了。海明威得知此事后并不开心,因为23岁的他觉得自己太年轻,不适合做父亲,于是,他写下这部小说,并用猫象征婴儿。不过,海明威对此进行否认。他在1925年12月写给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的信中表述:“《雨中的猫》不是关于哈德莉的。我知道你和泽尔达一直认为它是……”海明威继而解释,他写《雨中的猫》时,哈德莉已经怀孕四个月。小说中的男主角和女主角是他在热那亚认识的一对来自哈佛的学生夫妇。不过,在这部小说的初稿中,海明威将故事中的妻子称为“凯蒂”,这和海明威给哈德莉起的昵称“羽毛凯蒂”如出一辙。尽管海明威指称故事中的妻子不是哈德莉,但有许多线索表明,哈德莉至少是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明威和妻子哈德莉·理查森

美国作家吉奥亚·迪利贝托(Gioia Diliberto)在她为哈德莉写的传记《无尽的巴黎:海明威第一任妻子的真实故事》中表示: “从《雨中的猫》中不难看出哈德莉的脆弱和孤独。”哈德莉在同一时期撰写的少量文字也暗示了她的不安:她担心怀孕会改变她的体型;她心血来潮地剪短了头发,以配合海明威的发型;她作为新妈妈在社交圈中变得孤立无援。儿子出生半年后,哈德莉写下了《小猫的爱情故事》(Kitty Love Story),这是一篇未发表的小说,似乎在呼应海明威的《雨中的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奥亚·迪利贝托为哈德莉写的传记《无尽的巴黎:海明威第一任妻子的真实故事》

2.《我是猫》:以猫的视角写人

《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长篇小说。第一章发表在1905年1月号的文学杂志《子规》(Hototogisu)上。当时,夏目漱石并没有打算将其写成长篇小说,但编辑对这个小说非常满意,便说服他继续写下去。之后的章节陆续刊发于《子规》杂志。随后,该书以三卷本的形式出版,分别出版于1905年10月、1906年11月和1907年5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猫》英文版(1906年)

《我是猫》以一只猫的视角展开叙述,风趣幽默,常令人忍俊不禁。小说一开始,这只猫就做出神气活现的自我介绍,也就是那句耳熟能详的名句:“我是一只猫儿。要说名字嘛,至今还没有。”无名猫喜欢观察并品评人类,它表示:“我在人类中结识了很多朋友,所以我不会感到真正的无聊……我现在也带着不亚于人类的傲慢,喜欢评判和批评他们的思想和言行。”无名猫的主人是一位伪知识分子、日本中产阶级教师珍野苦沙弥。小说中的大部分情节都围绕着无名猫对主人及主人的朋友,包括美学家迷亭、物理学学士水岛寒月、诗人越智东风等人展开。无名猫感慨:“如果敲击这些看似轻松的人的心底,会发出有些悲伤的声音。”

这部作品嘲笑了日本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空虚、无聊的精神生活,讽刺了当时日本中上层社会的愚昧。对读者来说,《我是猫》的最大魅力可能来自无名猫对它所遇到的人类所投射出的狡黠、有时甚至是虚无主义的目光。比如,它感慨:“所有人类都因自我满足而膨胀。”“除了费力地用嘴来消磨时间,对不好笑的事情发出笑声,享受不好笑的娱乐,人类一无是处。”

无名猫坚持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即观察人类、报告他们的行为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看法,是有价值和有启发性的。它表面上拿人类的缺点开玩笑,实际上是在启发读者思考所处社会的弊端。并且,无论无名猫看起来有多么可笑,它都能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每晚入睡时都会承认自己“已经什么都不懂了”。

无名猫生活的时代正经历巨大的变革。在小说结尾,无名猫的死似乎表明对这个新世界的反抗是徒劳的。在生平第一次喝了西方进口的啤酒后,无名猫掉进了一个装满水草的大石头壶里。起初,它试图爬出石壶,但它很快就意识到,在这个新环境中,它甚至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 “我几乎分不清自己是为了沉下去而抓挠,还是为了引起更多的抓挠而沉下去。”无名猫越想越乱,它分不清自己是在为保命而挣扎,还是在挣扎着去赴死。就这样,无名猫被自己的处境打败,最终丢了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是日本第一位真正意义上受英国影响的作家,他在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英国的留学经历为《我是猫》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比如,珍野苦沙弥在与妻子交谈时,引用了英国谚语“many a slip, twixt the cup and lip”,妻子听后,大发雷霆: “我怎么会知道这些旁门左道的东西?你明明知道我一句也听不懂,却偏偏要说英语,这不是故意愚弄我吗?”然而,当珍野苦沙弥向他的朋友们谈起这件事时,他却坚持说,使用英语是出于“对妻子真诚的爱”。在这部小说中,夏目漱石虽然借鉴了英国文学中的幽默讽刺手法,但也不遗余力地讽刺西方对日本的影响。

3.《黑猫》:爱伦·坡以此呈现人性之恶

《黑猫》是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843年。该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开始,叙述者似乎是一个善良温和的人,他喜欢小动物,更钟爱自己的宠物。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他甚至开始虐待他的宠物黑猫普路托。终于有一天,在酒精的作用下,叙述者的残暴达到了顶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猫:爱伦·坡短篇小说集》,曹明伦/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醉醺醺的叙述者总感觉普路托在躲他,于是追上去抱起了普路托。普路托轻咬了他的手。叙述者怒火中烧,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刀,挖出了猫的一只眼睛。猫大难不死,但叙述者却越发恼火。最后,他把这只可怜的猫带到花园里,将其吊在一棵树上。当晚,叙述者发现自己的房子着火,他所有财富都葬身火海。踏入房子的废墟,叙述者发现一面墙上有一个巨大的悬挂着的猫的奇怪身影,而死猫嵌在灰泥中。

普路托死后,叙述者产生了负罪感和悔恨,但他并未改邪归正。他在当地的一家小酒馆里发现一只和普路托长得很像的猫。这只猫很讨叙述者的喜欢,于是他和妻子把它当成了宠物。然而,没过多久,叙述者便开始厌恶这只猫。有一次,他下楼进地窖时差点被这只猫绊倒,他气急败坏地拿起一把斧头,要砍猫的脑袋。结果,叙述者的妻子上前阻止,他一怒之下砍死了妻子。叙述者把尸体藏了起来。当警察来调查他妻子的失踪案时,藏尸处传来一阵阵奇怪的声音。黑猫诱导警察发现了妻子的尸体。原来,当叙述者铸墙掩藏妻子的尸体时,这只无辜的猫也被铸进了墙里。叙述者因谋杀妻子被判死刑。

这是一个关于内疚、疯狂和暴力的故事。它是爱伦·坡探索人性阴暗面的经典之作。《黑猫》比爱伦·坡的任何作品都更能说明人类意识到自身之恶的能力,以及人类无法阻止这种恶的发生。《黑猫》中,叙述者意识到自己的疯狂,并试图对此做些什么,但他最终无法扭转陷入疯狂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伦·坡

《黑猫》的叙述者能够意识到自己对猫的暴力是一种卑鄙的行为,甚至在良心受到谴责的同时,他还会惊恐地后退。他把自己对猫的暴力行为归咎于“变态”,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时不时地做出一些事情,纯粹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些事情是错误的。在失去普鲁托之后,他本想通过养第二只猫来弥补自己的残忍行为,但最终还是故伎重演。

在某种程度上,故事中提到的酒为叙述者的疯狂行为提供了解释。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从小就喜欢动物、富有人情味的年轻人对动物、对人类同胞变得如此凶残?是酒精。事实上,爱伦·坡本人也是酗酒者,并经常因酗酒失态。爱伦·坡深知过度饮酒的危害。他后来还创作了《一桶白葡萄酒》,警示人们喝酒的危害。《黑猫》可以被视为是爱伦·坡试图将饮酒的危害戏剧化的一次尝试。

4.《猫城记》:老舍写的科幻小说

老舍是出了名的猫奴,他甚至将自己的作品设置在“猫城”。《猫城记》出版于1933年,是老舍创作的具有讽喻和科幻色彩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也是老舍唯一的科幻小说作品,它既呈现了一个黑暗、乌托邦的猫社会,也严厉控诉了一个出了问题的国家。这部小说文字简单,读起来轻松,但也令人感到浓厚的苦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抱着猫的老舍

“一架飞往火星的飞机在碰撞到火星的一刹那机毁人亡,只剩下‘我’幸存下来,却被一群长着猫脸的外星人带到了他们的猫城,开始了艰难的外星生活。”叙述者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由猫人居住的国家。在猫人的帮助下,他熟悉了猫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学会了说猫语,还领略了猫食。但是,当他进一步了解这个国家时,他的好奇心变成了绝望,他意识到自己正在目睹一个文明的衰亡。他毫不讳言:“一眼看见猫城,不知道为什么我心中形成了一句话:这个文明快要灭绝!”

叙述者发现,猫人唯一关心的东西是“迷叶”,吃了它,猫就会变得无精打采、昏昏沉沉。而所有的冲突都缘于这些叶子。在这里,迷叶也隐晦地影射了某段历史。迷叶是一种类似鸦片的东西,叙述者解释:有一天,一个外国人把一些叶子带到了猫国,起初只有上层阶级吃得起,但后来他们开始大量进口迷叶,每个人都吃上了瘾。

叙述者后来认识了小蝎子。小蝎子聪明伶俐、和蔼可亲、肯吃苦,他和拥有野心但懦弱的父亲不同:他是个悲观主义者。小蝎子摒弃各种社会习俗,以一种玩世不恭的热情看待自己的国家,这让他几乎乐于看到自己的文明消亡。小蝎子详细描述了教育系统的荒谬。小猫们在校第一天就能毕业,然后自称为“学者”。小蝎子又介绍,学生和老师如何反目成仇,学生攻击、杀害老师,而老师却忽视向学生灌输任何正直和基本知识等。这个猫社会处处充斥着不公,处处令人感到不安。叙述者对猫社会的习俗提出了质疑,同时也对人性进行了审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猫城记》(1947年)

猫国的每个人都在竭力支撑自己,但最终都以悲剧收场。濒临饿死的老师被自己的学生屠杀,老一辈大肆吹捧猫国曾经有多么先进,而世界其他地方有多么野蛮,历史学家为了几分钱而典当他们的古代珍宝,哲学家用他们根本听不懂的语言喋喋不休……老蝎子贪婪、自恋,沉溺于过去,小蝎子愤世嫉俗……猫国到底是没救了。

叙述者目睹了猫族社会最后的喘息,猫社会在他眼前分崩离析。最终,入侵者消灭了猫族。作者借此批判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当时,外来思想被不假思索地抢购一空,教育变得注重头衔,而不是真正的知识。同时,作者也借这部作品批评了战前的中国,指责它崇洋媚外、专制腐败。

《猫城记》出版后受到当局的谴责,并被视为是失败之作。但直到现在,这部本愤世嫉俗的讽刺小说依然经久不衰。这大概因为该作品对普遍人性的批判在今天依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