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递观察家

"别拆!扫码就送20元!"然而当你经过个人信息登记与层层抽奖,最终充值50元也无法得到免费送的那20元。

很多人取快递时都有类似的经历,甚至还有消费者因此损失数万元,快递面单上的广告由来已久,其中有一些是正规广告,但也有不少虚假广告,那么这些广告到底是谁印上的呢?

当前日均接近4亿件的快递业务量,使得快件本身成为广覆盖高频度的流通渠道,具备了广告信息推送载体的价值。快递面单不仅拓展了广告的业务渠道,同时也带给快递企业与电商平台一次附加增值的契机。

《快递观察家》调查发现,面单广告的噱头不外乎"扫码就送"、"扫码领取现金"、"充话费有奖"等形式,当扫码进入后,有的显示为电商平台链接,有的为第三方抽奖转盘,也有某网站充值送话费的内容。

大部分面单广告均为正常广告,也有少数虚假广告掺杂其中。与邮政、通达兔面单大多充斥广告不同,顺丰、京东等直营快递的面单上广告并不常见。在京东平台三方卖家寄来的一个快递上,广告内容为一家品牌方的京东自营店。

在社交媒体上,由于诱导消费的广告二维码出现在快递面单上,有不少网友因此将矛头直指快递公司,认为快递公司是面单广告满天飞的始作俑者,快递公司对此也苦不堪言。

《快递观察家》了解到,自从电子面单普及以来,广告就一直存在,但广告的来源比较复杂,其中有一部分是快递企业印制,有一些为电商平台自带,也有一些为电商卖家打印,还有一些系第三方打单软件所为。

而在实际操作环节上,直接来源快递企业的广告并不多,大多广告为电商平台面单系统自带的广告,也有不少来源大的电商卖家渠道的广告,有的卖家依靠每天发货量巨大的优势,四处招揽广告生意,其中不乏一些虚假广告的内容,但这些内容缺乏审核与监管途径,直接由快递企业发往全国各地。

与此同时,有很多中小商家会选择免费的打单软件,这些软件由于免费使用,软件商只好植入鱼龙混杂的广告来平衡成本,"羊毛出到猪身上"的理论难免会有一些不良广告。

有一位用户吐槽,自己为了图便宜,曾通过面单广告9元钱买过一个热水壶,但用了几次就坏掉了,也根本联系不到卖家。也有一些用户反映,电商平台所谓的20元红包,仅包含几张三五元不等的优惠券,并且都有一些不同的使用门槛,并非一次性可以用掉。

《快递观察家》发现,无论来自哪个渠道的广告,如果出现问题,想要去追溯却非常繁琐。快递公司只是承载运送的主体,并不具有包裹内物的所有权,电子面单也并非快递公司可以掌控,让快递公司实现自我管控并不现实。

身处商业社会,消费者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广告,大部分市民对广告并不排斥,也不拒绝快递面单上印广告,而是反感虚假广告和骗取个人信息的非法广告。

对于面单广告的管理,有业内人士建议,监管部门可以从源头治理,要求打单系统必须植入识别码、数字水印等元素,以便于追根溯源,查找虚假广告的发布源头,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