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物馆应不断加强学术研究,挖掘文物价值及其背后的故事,并将其与当下社会相联系,创新阐释形式,满足观众需求,适应时代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再次强调了博物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2020年起,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其实都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对应。今年主题对应的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四“优质教育”,该目标在于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博物馆作为非正式教育场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不仅能够提供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更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而研究是教育的重要支撑。

在博物馆新定义中,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这既凸显了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做好博物馆教育提出了要求,即要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多元、便利的教育服务,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我们的教育工作以此为宗旨,近年来推出了多种类型的教育项目。

一是提供教育资源,阐释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故宫教育团队通过课程、图书、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将学术成果进行转化,多角度展现故宫古建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开发了“文物与自然”“故宫里的零废弃”等系列课程,前者挖掘文物相关的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后者探索紫禁城从古至今的环保与节约理念;出版了《我要去故宫》《了不起的故宫宝贝》等面向青少年的图书,其中《我要去故宫》以讲述故宫不同区域建筑历史为主,探寻遗迹、追述过往,《了不起的故宫宝贝》则以故宫不同门类文物为主角,从文物特点出发,讲述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为儿童成长提供积极引导。

当然,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博物馆都在探索更有效的表达方式,以推动教育成果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从2020年起,故宫博物院推出多场大型直播,并在每年寒暑假持续推出“故宫知识课堂”,与直播平台合作推出“抖来云逛馆”故宫科普短视频,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短视频。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故宫博物院还将在青少网站上线教育教学资源分享专题页,使教学资源惠及更多人群。

二是加强社会合作,创新故宫藏品内涵艺术表达形式。故宫博物院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同时,也积极借助社会力量,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在挖掘故宫藏品多元价值的基础上,将其与电视节目、舞台艺术相结合,创新价值表现形式。近年来,我们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合作,推出《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诗画中国》等节目,以及《紫禁城》纪录片。它们或以历史视角回顾紫禁城,或讲述藏品前世今生的故事,或结合建筑文物进行文创设计,以新技术、新表达加强了观众对故宫新的解读。

我们也与演出机构合作,以故宫藏品为依托,创作反映藏品特点与价值内涵的表演。例如,以院藏《千里江山图》为灵感,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合作推出大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故宫藏甪端文物为主角出品的故宫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讲述了新时代文物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故事。

三是关注观众需求,满足不同群体对故宫的多重期待。在强调“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时代,故宫博物院努力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关注观众特点,结合新技术、新手段满足不同群体参观需求。观众对博物馆的期待,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强调参与感、获得感。故宫博物院借助数字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拉近观众与藏品的距离。今年春节,“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馆亮相国家体育场,九组主题场景采用全息投影、数字交互等方式对文物进行数字展示,观众可以体验击鼓迎春、写福字、放烟花等活动,还能与古画中的人物一起打雪仗。

此外,针对残障人士,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手语研究会联合推出手语导览视频,与北京乐益融社会工作事务所合作组织残障人士参观故宫、体验故宫教育活动,满足特殊群体参观需求,让故宫更有温度、更具温情。

小文物,大内涵。博物馆应不断加强学术研究,挖掘文物价值及其背后的故事,并将其与当下社会相联系,创新阐释形式,满足观众需求,适应时代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

作 者:都海江

文字编辑:王慧峰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