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5月17日报道,近日,上海立法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其蓄电池也不可,相关条例自6月1日起施行。

此外,上海多个小区在电梯安装电动自行车“阻车”系统:①如果有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将自动停止运行,并发出警报提示音;②社区工作者手机会接到警报,若车长时间未推出电梯,工作人员会来处理;③“阻车”系统通过摄像头、承重感应器识别电动自行车,不会阻拦婴儿车、轮椅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周连发3起火灾!

上海修改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

央视新闻5月17日报道,前段时间,上海一周内因电动自行车发生3起火灾,违法人员全部被拘留。记者了解到,早在3年前,有小区为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问题,在每栋楼下增设了充电设施。但改建后,不少居民因各种原因,仍将电瓶带至家中充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些年,因为电动自行车引发火灾的事件不断发生,“电动自行车上楼问题”引发关注。

为此,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24年5月10日表决通过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将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推进力度

修改决定》明确,上海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已建成的住宅小区非机动车停放场所及充电设施建设的投入,统筹安全性和便利性,因地制宜大力推动非机动车停放场所及充电设施建设,更好匹配居民对日常规范充电的需要。

加强对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的安全管理

为适应当前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形势变化要求,《修改决定》突出对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的管理要求,在多个条款中引导、规范群众蓄电池携带、放置和充电等行为,着力减少因蓄电池引发的安全隐患。

加强客渡船载运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管理

《修改决定》增加对客渡船载运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管理要求,包括配备消防设施器材,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查验等,以降低载运风险隐患,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并明确携带电动自行车搭乘客渡船的,应当遵守营运单位制定的管理要求。

加强对违规充电行为的综合治理

为防范违规充电行为造成的火灾风险隐患,《修改决定》细化了在建筑物共用部位、消防通道、人员密集场所等区域禁止违规停放充电的规定;对私拉电线和插座为电动自行车及其蓄电池充电行为设定了法律责任;增加了禁止在居住建筑的室内区域违规停放充电以及禁止携带电动自行车或者其蓄电池进入电梯轿厢的规定,并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为进一步发挥群防群治优势,《修改决定》明确非机动车停放设施管理者和物业服务企业、业主自行管理机构等应当劝阻、制止违规充电行为,并按照管理规约或者物业服务合同处理;对不听劝阻、制止的,应当报告执法部门。此外,《修改决定》还对违规停放充电引发火灾可能承担的行政、刑事、民事责任,作出指引性规定;明确检察机关对相关事故、隐患依法探索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强对电动自行车“拼加改”的源头治理

对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进行拼装、加装、改装,会增加行驶安全风险和车辆自燃爆燃概率,严重危害驾驶人自身安全和公共安全。为更好从源头上预防和管控电动自行车安全风险,《修改决定》明确对从事拼装、加装、改装非机动车经营性活动或者销售拼装、加装、改装的非机动车的,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上海市执法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执法指引,指导一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确保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停放

会带来哪些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8月1日颁布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电动自行车充电器

近几年不合格率较高

我国是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和使用第一大国,每4人就拥有1辆电动自行车。与此同时,电动自行车起火导致的火灾事故连年增长。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

央视新闻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各地火灾事故中, 80%是在过度充电或彻夜充电时发生。除了消费者私自改装、不当充电这些行为,很多起火爆炸事故就是电动自行车电池本身质量不合格引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电池本身的质量不合格,不少电动自行车火灾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威胁安全的配件——电动自行车充电器。

不少企业忽视国家推荐性标准,达不到过充保护、超温保护、发热量限定等标准。一些充电器电路板结构简单,元器件相对较少、较小,成本核算下来,出厂价连20元都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动自行车“上楼”为何屡禁不止?

尽管电动自行车“上楼”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电动自行车“上楼”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调查发现,导致电动自行车“上楼”的原因有:

小区没有电动自行车停车棚及充电桩,居民无处停车、无处充电。

小区在安装电动自行车停车棚和充电桩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居民反对,安装受到阻碍。

小区虽然有停车棚及充电桩,但由于停车费用和充电费用高,居民不愿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让电动自行车充电更加方便?

市场监管总局将启动市场监管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深入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各环节安全水平。

治理电动自行车“上楼”难题应该多管齐下:

期待将于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锂电池强制性标准得到严格执行。

消费者严格遵守电动自行车使用办法,不违规改装、不“上楼”充电、定期检测电池。

小区完善硬件设施,采取增加电动自行车存放地点,设置充电防盗设施,依法收取合理费用等方式,将电动自行车留在楼外。

编辑|程鹏 杜恒峰

校对|段炼

封面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