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农妇张秉爱所在村落的310户人家开始搬迁,她家也位列其中。

但令人不解的是,守着残疾丈夫和一双年幼儿女的张秉爱居然回绝了政府发放的安置费和移民款,甚至还拖家带口的在原地当起了“钉子户”。

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会让张秉爱做出这个决定?后来的她过得怎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区女子 嫁至江畔

张秉爱出生于二十世纪中期,从小便和父母生活在湖北省三峡库区,过着依山傍水的生活。三峡附近多以山峦为主,地势较为错综复杂,所以很多村庄都建在了山腰上。由于位置原因,张秉爱的父母只能依靠种田来维持生计,一年到头只能解决温饱,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因为贫穷的家境,张秉爱没怎么读过书,但她却是个很有主见的姑娘。目睹父母如何艰难养家的她,决心要靠着自己努力寻找机会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当然,若是能再觅得一段美满的姻缘,那自然是人生圆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秉爱

然而,或许是命运捉弄,老天爷并没有让张秉爱如愿以偿。18岁那一年,父母便不顾她反对的自作主张,将其许配给了住在山下的熊家儿子熊云建一个双腿残疾的内向男人。张秉爱知道,这是父母为了摆脱贫苦命运所做的最后搏斗,虽然成功了,但牺牲的却是她的幸福。

可父母之命不可违,张秉爱心中固然再不服气,也只能强行压下心头的委屈,离开山区搬到江边的婆家。她在熊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公婆都是“甩手掌柜”,将所有家务都丢给她去做;丈夫不能劳作,张秉爱得定时帮他换洗衣物,说她一个人撑起家,当真是毫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结婚不久,张秉爱曾经短暂的拥有过一个孩子。本想着尽可能做好母亲的责任,结果却因为长期劳累,孩子最终还是夭折了。更让她心寒的是,自从嫁做人妇后,她就像一株没了根的野草,父母几乎鲜少会下山来看她。曾经无比熟悉的家,一下子变得分外陌生起来。

从懵懂无知的少女到两个孩子的母亲,短短几年的时间,张秉爱却感觉自己已经走过了半生。从艳阳高照到星辰漫天,她的一天几乎都在做农活、照顾丈夫和孩子们的“两点一线”里反复横跳。一切仿佛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既找不到方向,也无法从中全身而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会改变吗?无数个夜明星稀的深夜,这个面容憔悴的农村女人不止一次的萌生过这样的想法。她想要逃离,可现实的种种因素如同看不见的囚笼,束缚着张秉爱前进的脚步。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终于在1992年,张秉爱麻木的人生掀起了久违的波澜。

拒绝搬迁 成为“三峡钉子户

1992年,国家批准建造三峡大坝的方案,并于次年颁布了三峡工程移民条例。条例规定,位于水线175米以下的原住民都必须搬迁,张秉爱家也位列其中。这在三峡附近的村落引发了不小反响。因为很多人家都是祖辈生活在此,突然要离开故土,难免有些无法接受。

但实际上,国家之所以会实施此项工程,背后也是有着长远考量在的。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项目,三峡工程的功能主要是为了防汛、防洪,减小自然灾害对人民财产造成的损失。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过这个设想,为的就是能防范灾害、造福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国家考虑到了三峡地区原住民的实际情况。他们当中的很多都条件极差,离开故土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谋生。所以作为补偿,国家作出承诺会给每户搬迁的人家一笔安置费和移民款,还会为他们提供新住房。如此一来,三峡地区的老百姓终于没了顾虑。

很快,村干部们按照名单集齐了310余户原住民,开始紧锣密鼓的安排他们迁往新居住地。人们虽然心中都有不舍,但一想到今后不必再为生计发愁,也欣然响应了政策,提着大包小包离开了故土。搬迁工作进行得原本很顺利,可到了张秉爱家时,情况却变得分外棘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干部好说歹说的使劲浑身解数,可张秉爱就是不同意搬迁。无奈,他们只能摆脱政府工作人员代以劝说,而张秉爱也直截了当的给出了理由。她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搬离后如果若想照顾好丈夫和孩子们,她就要出去挣钱。可是,一个没学历的农妇,找工作又谈何容易?

张秉爱家的特殊情况,让政府工作人员也有些难办。经过商议后,他们重新给张秉爱提供了备选方案——将原本的居住地向后迁移一段。如此一来,张秉爱便不必再搬离故土。张秉爱原本还觉得可行,但工作人员接下来的话,又给她结结实实的泼了盆冷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张秉爱在询问后移位置时得知,此地和自家的田地之间距离过远。最关键的是,如果她日后想要申请宅基地,获批下来也需要等待很长时间。这再一次勾起了张秉爱的顾虑,她最终还是拒绝搬迁。就这样,张秉爱一家成了村子里唯一的“拆迁户”。

一切都来临得如此突然,好似睡了一觉的功夫,曾经人声喧闹的村庄变得荒无人烟,只剩下张秉爱家冒出的白烟,在灰蒙蒙的天空里独自摇曳。无人问津的土地上,张秉爱头戴草帽、扛着锄头自顾自的劳作着——她承包了村子里所有被荒废的田地,因为她要靠它们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张秉爱对于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还很习惯,但随着村子附近唯一的学校搬离,她渐渐无法适应这种所谓的宁静。没了学校,儿子和女儿只能每天走很远的山路去别处上学。六年的光阴转瞬即逝,1998年,随着长江水位涨到135米,张秉爱这次再也拗不过现实了。

坦然面对 接受现实

水位的不断涨高,对于张秉爱家来说并不是好事。要知道,这时他们家已经是唯一没有搬迁的住户,继续留下不仅不会改变他们的家庭状况,甚至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最终,在政府的多次登门劝说下,张秉爱同意外迁,住进了政府在路边安排的安置房里。

张秉爱年轻的时候没上过学,做母亲后才深感读书对人的重要性。也因此,尽管这些年家里再艰难,她也从未放弃供儿子和女儿上学。但遗憾的是,张秉爱的儿子最终在高考落榜,后来被分配至新疆当兵。从部队退伍后,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他又去了外地打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距离比较远,张秉爱的儿子平时很少回家,但也会定时给家里寄一些工资。有了儿子的帮扶,再加上张秉爱自己攒下的积蓄,他们终于盖起了新房和猪圈。2021年,张秉爱的女儿也和一个在客运上班的男孩喜结连理,张秉爱家的生活终于摆脱了阴霾,越来越好了。

时至今日,已经年迈的张秉爱回首往事,仍不免心生感慨。曾经的她自认天不怕地不怕,试图靠自己的柔弱肩膀为家抵御所有苦难。可直至历经无数曲折后张秉爱才发现,她所谓的坚强只是迷茫和逃避的伪装。只有坦然面对现实,心中的信念才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