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武则天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皇帝,她生逢盛世,又凭借着超凡脱俗的胆识和气魄征服了以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不仅如此,武则天主持修建的唐乾陵也颇具神秘色彩。

在盗墓贼们挖空了汉武帝、唐太宗等帝王的陵墓之后,武则天的陵墓始终安然不动。

关于埋葬着武则天以及其丈夫李治的唐乾陵,民间有着数不清的传说。

武则天墓前的61个无头石人,也给后人留下了长达千年的历史谜团。

这无头石人的头像到底在哪里,结果竟被两位农民给出了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秘的唐乾陵

唐乾陵的选址很有讲究,是武则天命大术士周游四海、广而考察与筛选后确定的地址——梁山。

梁山有三座山峰,最高峰高达一千多米。

梁山的南侧有两座高度相当的山峰,因整体呈现东西对称的格局,故被人们称为“奶头山”。

两位术士考察过后发现,此处风水极佳,在此处建设陵墓对女主人非常不错,随后便将此处位置上报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派遣几位大臣到实地查看时,还发生了一件令人称奇的事情。

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人在未约定好的情况下,前者在梁山顶上埋下了一枚铜钱,后者往土里钉下了一颗钉子。

待翻土挖掘之时,人们惊奇地发现李淳风的钉子刚好串入了袁天罡的钱币方孔之中,如此巧合,令人感到十分神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说这例奇事后,武则天也是感到有趣,最终她决定将此处定为高宗和自己的陵墓建造地。

这栋陵墓埋葬了两位皇帝,史称“唐乾陵”。

唐乾陵的建设经历了很长时间,其造型精美程度令后人惊叹不已。

再加上高宗及武则天的大量价值连城的陪葬品,更是无限抬高了唐乾陵的身价。

对于唐乾陵的挖掘,从古至今一直有人惦记,只是从未有人得手过。

因构造设计巧妙且隐蔽,一波又一波的盗墓者始终未能找到乾陵的真正入口。

正因如此,唐乾陵内部的主墓从未有人进去过。

可惜,唐乾陵外部的构造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历史的更迭,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之下,唐乾陵外部的碑文、石像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损害程度最大且破损原因至今仍不清晰的,便是那排列整齐的六十一蕃臣石像。

这六十一蕃臣像是建造时便无头,还是遭后人破坏后才丢失了头部呢?

如果是人为破坏的话,他们为何要砍掉石像的头部?这些丢失的头部又到哪里去了呢?

后人关于这无头的六十一蕃臣像有着许许多多的疑问,但可惜史书上并无有关记载,大家的疑问也无从解答。

朝代更迭从未停止,如此,六十一蕃臣像的疑问便一代代地传了下去。

因一直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石像头部的去处,这一疑问也成为了一个千古谜团,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一无头蕃臣像

唐乾陵的蕃臣像位于神道的两侧,这些石像的身高与正常人无异,符合昭陵制度下石刻人物的写实特点,也就是说,这六十一蕃臣像的长相、衣着都并非雕刻师杜撰而出,而是根据实际的人物形象复刻而出。

这种写实的特点,意味着后人可以通过识别与研究这些石像代表的历史人物以及服饰特征,大致推断出唐代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外交及文化发展情况。

关于六十一蕃臣像的建造缘由,有学者说是武则天为了纪念诸蕃对唐王朝的支持;也有人说这些蕃臣曾有过“入侍轩禁”的经历。

但,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唐乾陵石像是一种突厥化的说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厥帝王的陵墓会根据其生前杀掉的人数来决定建造石像的数量,故有学者推测:唐乾陵的六十一蕃臣像是为了给唐高宗和武则天“阐扬徽烈”,耀唐朝之国威。

这六十一蕃臣像的背部都刻有名字,但其中清晰可辨的寥寥无几。

有不少历史学家曾试图对这些无头石像的衔名进行考证及修正,最终也得到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以陈国灿先生的研究结果最受广泛认可。

关于这六十一尊无头石像的建造时间,史学界内众说纷纭。

根据石像背后记载的姓氏及官名称呼推测,不少学者认为石像的建造时间应该是在神龙三年之前,只是这一说法并未在业内达成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建造时间有争议之外,无头石像的具体数目也有不同的声音。

按照每个碑文对应十六个石像来测算,完整对应四个石碑的应该是六十四个石像。

金朝和元朝时期关于帝王陵墓规制的记载,也让学者认为石像应该是六十四个。

可《长安志图》却有零有整地写下了“录其酋长六十一人”这样的文字,表明从北宋时期发现这些无头石像的时候便只有六十一个。

即便唐朝时确实建造了六十四尊石像,那三尊也应该是在北宋之前便被毁了。

这六十一蕃臣像,最让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便是其头部缺失的历史谜团。

现存的六十一蕃臣像中仅有两个石像有着残缺不全的头部结构,其余的蕃臣像都被抹去了头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这些石像到底是从建造时便没有头部还是因后天破坏才遗失头部的呢?

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从残存石像的身体构造来看,石像颈部有明显的破坏痕迹,这说明石像最初可能是完整的,头部是后天遭受自然或人为破坏才丢失的。

但是石像的头部是何时丢失、如何丢失的,古籍文献中没有丝毫记录。

这些遗失的石像头部到底存不存在,或者到底在什么地方,成为了一个困扰人们千年的一大历史疑问。

谁曾想,许多年后的一个寻常午后,两位农民的务农活动,竟悄然揭开了无头石像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田里的石雕头像

陕西省是一个古文物挖掘大省,西安和咸阳这两个城市都是重要的考古胜地。

1974年,咸阳的两位农民正常在田里耕作。

他们在翻整土地的过程中,突然挖到了一个坚硬的石块。

作为咸阳人的直觉告诉他们,这下可能是挖到文物了!

两人小心谨慎地继续往下挖,终于看清了石块的全貌。

原来,这是一颗雕刻细腻的石雕人头,从做工来看,应该价值不菲。

私藏文物是大罪,这两位农民不敢耽搁,赶紧回去联系了相关的文物保护部门。

当考古专家们来到这两位农民发现石雕头像的位置继续挖掘时,果然又发现了几个面容各异的石雕头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将挖到了所有的石雕头像带回去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这些石雕头像应该是唐朝时期雕刻而出。

但是,考古学家们也对于仅发现石像的头部感到奇怪,他们的身体去了哪里?

不过很快,他们便意识到这可能和唐乾陵的无头石像有关。

将石雕头像的颈部与唐乾陵无头石像的颈部对比后,考古学家们意外发现这些石雕头像竟与无头石人完全吻合,而且石雕头像的比例也与无头石人的整体比例相协调。

两位农民的无心之举,竟揭开了无头石人的一个千古谜团。

这一发现震惊了史学界,起码至今大家有了真凭实据证明:唐乾陵的六十一蕃臣像原先是完整的,是有头部构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并非建成以来就是无头石像,而是在自然和人为损害的因素之下散落到了别处。

至于这些无头石像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成为如今的模样,民间亦有很多说法。

在民间主要流行“瘟疫说”,也就是明朝时期唐乾陵附近的村落瘟疫不断,百姓们饱受瘟疫之苦,因为找不到确切的瘟疫传播源头,有些迷信的村民就开始把矛头指向这些石人雕像,一股脑把石像的头部都给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