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曾经的大唐盛世中,有一位六岁就能作诗的奇女子,可不同的是她不但没有因为这份天赋而名声大噪,反而因为这首诗被父亲送去道观做了尼姑,开始了一生多舛的命运。

这个女子叫李冶,字季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史书记载:“季兰五六岁时,其父抱于庭,令咏蔷薇云云。父恚曰‘必失行妇也’,后竟如其言。”

李季兰到底作了什么诗,至于让亲生父亲如此对待自己?

01大家闺秀惹怒父亲,开启悲情人生

“兰儿,你看这花美不美啊?你能不能作一首诗给为父听听呢,嗯?”

公元736年,李季兰的父亲看着院子里的蔷薇花顿时心情愉悦、诗兴大发,于是他想借机考验一下天资聪颖的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岁的李季兰思忖片刻脱口便是一首诗,“经时未架却,心绪无纵横。已看云鬓散,更念木枯荣。”

就当众人都以为父亲会高兴得合不拢嘴,把女儿狠狠夸一顿的时候,李季兰的父亲却沉默了。

只见他脸上非但没有一丝愉悦,还瞬间变了脸,在对女儿的诗一番小推敲之后。

他怒气冲冲地把怀里的女儿放到了地上,然后对站在身后李季兰的母亲说:“你以后好好地教导她!这成什么样子!”

李季兰的母亲也愣住了,她显然是有些吓到了,更是对丈夫突如其来的变脸摸不着头脑,但是随后还是赶紧小心翼翼地带走了女儿。

“小小年纪便不知礼数,字里行间都是不守妇道的词,以后恐怕会给家族蒙羞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妻子带走女儿后,李季兰的父亲独自站在庭院里仰天长叹,他认为,女儿诗里的“架却”就是“嫁却”,还有“云鬓散”,小小年纪就知道“云鬓”,这明明就是不知礼数的潜在思想。

但其实,李季兰的诗表面上看一方面不过是表达花朵亟待开放的热情。

另一方面是即使到了已经开放的时候,也没有忘了花朵终究会衰落、落花终究会成泥的宿命,整体虽然没有丰富的人生哲理,但也具有自己的意境。

也许你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再怎样也不至于如此浮想联翩吧,身为父亲不是应该对其更加悉心教导才是吗?

李季兰的父亲是唐朝的大官,母亲也是名门闺秀,他们的家在浙江乌城,江南水乡虽然滋养了李季兰的才情,却也圈住了她的命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书香门第的女子自然是不能随心所欲的,虽然大唐是恢弘开放的时代,一片生机盎然,但封建的一切思想终究是男权至上的,没有给女孩子过度施展的天地。

李季兰父亲的过度解读不过是古代男权思想的映射罢了,李季兰的父亲此时发现女儿“思想不安分”也是想早早地约束她,否则他认为女儿以后一定会成为家族的笑话。

其实从后来李季兰人生的一些轨迹来看,她父亲的猜测也并不是一点没有道理的,只是李季兰并没有那么“邪恶”罢了。

自蔷薇花事件以后,李季兰的父亲对她不再像从前那么喜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过了五年时间,李季兰的父亲看女儿性情似乎并无大的改变,于是打算把她送到道观去出家,而她的命运也从此被迫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如果不是自己父亲的“警觉性”这么高,也许她还能逃过一劫。

02出家也“风流”

被送去玉真观的李季兰并没有消极悲观,没有了家的约束反而让她觉得更加自由。

即使做了女道士她每天仍然沉醉于诗词的海洋中,在修道之余捧着书籍废寝忘食,以排解自己各种小情绪。

就这样,从小长相清丽的李季兰慢慢出落成了大姑娘,她亭亭玉立肤如凝脂,姿容也是一绝,在热爱诗词的同时她还精通了琴棋书画,所以对于李季兰的才情来说,即使在道观,也绝掩不住丝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这个每日纵情诗书、吟诗作赋的长安才女立马就声名鹊起,渐渐地人们都听说了玉真观里有一个倾国倾城、满腹才情的奇女子。

彼时大唐中俊杰才子无数,李季兰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追捧的对象。

因为天生的豪情加不爱束缚,李季兰性格洒脱、活泼热情,加上她尤其精通诗词歌赋,所以每当一些人特地来道观拜会她时她都能与之相谈甚欢。

各种类型的人她都可以“搞定”,于是慢慢地大家就给她起了一个“风情娘子”的称号。

在封建社会中这样的女孩子绝对是世所罕见的尤物,虽然性格开朗放荡不羁,但是跟外界接触多了以后,慢慢长大的李季兰也开始对男女之情有了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红是非多,有传言说,“风情娘子”的初恋是茶圣陆羽,还有人说她的初恋是得道的高僧,反正随着“风情娘子”的名号越来越响,关于她的绯闻也就变得五花八门。

传说她确实恋上过一个高僧,还为他作出唯美的诗将爱慕之情和盘托出: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只可惜,那个高僧心里只有修行,她被婉拒以后这段感情就不了了之了。可李季兰这个“风情娘子”却一点都不风情,爱情对她来说是崇高的,她自此心里便只有他一个人。

在年纪渐长些以后,李季兰仍然没有放弃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只是又不断被拒绝了,从此她便决定孤身一人,不再成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她结交了很多异性挚友这件事确实是真的,虽然在那个年代“男女授受不亲”,但是李季兰就是无法割舍无拘无束的生活,她从不效仿世俗之人,而是坚持活出自己。

说来也巧,玉真观也是茶圣陆羽长大的地方,有一次常年在外地的陆羽打算回观里住一阵子,但是听说来了一位才女,所以便带上自己制了好久的茶去拜访,两人果然一见面就聊了好久。

后来有一次李季兰生病了,陆羽还亲自来看过她,还给她买药煎药照顾她,事后李季兰特意作了一首诗以表达对陆羽的感激之情。

还有当时的大诗人刘长卿也是李季兰的挚友,他们一起畅聊天下吟诗作对,刘长卿还夸赞她是女中豪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次她因为无趣在道观里闲逛,就在溪边遇到了隐居在此的才子周放,同样是因为对诗词的热爱,两个人一见如故。

后来他们经常相约在这里聊天,甚至约好了出去游山玩水,只是后来周放因为工作不得不离开,两个人才没了联系。

坚持自己纵然是好事,放到今天或许还可以,但在那个年代终究是一件负重前行的事。

“风情娘子”做久了就难免招惹是非,一些墨守成规、坚持“原则”的古板贵族越来越看不惯李季兰的做派,他们开始有事没事搬弄李季兰的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