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赫赫有名的粗野主义建筑,也被称为蛮荒主义、野兽主义建筑,最早出现于1950年代,当时为了能够快速、经济地解决战后城市重建,以英国为中心推出了这种激进的现代主义新形式。这类建筑毫不避讳建筑结构和材料的裸露,拒绝一切花哨的装饰性设计,以单色为主,沿用当时刚兴起的钢材、混凝土和玻璃作为主体设计,由于更重视实用性,粗野主义建筑往往体型巨大,冷峻浑厚,有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感,非常引人注目,这种“断崖式创新”也造成了和欧洲大多城市的其它建筑格格不入,至今仍饱受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粗粝与幽默并存,奇异与沉重共生,这些有着独特宿命感的巨构建筑,有些早已被遗忘在四下无人的寂静之地,而有些则堂而皇之地矗立在那些热门城市,成为了城市历史的一部分,甚至有热衷于设计或历史的旅行爱好者专程周游世界“收集”这些建筑,只为亲临其境体验这份不属于人间的末世美学。

以最先在城市中实验粗野主义建筑的伦敦为例,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和巴比肯住区(Barbican Estate)正是这种独特设计理念应用最成功的案例,特别是将建筑设计与生活方式完美衔接的巴比肯住区,曾被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描述为“世界现代奇迹之一”:斑驳的混凝土建筑与绿植和花园交错,中间是生机勃勃的异形喷泉水池,庞大的塔楼底层架空,让人可以随意移动和探寻。

这座大型多功能综合体包含约2000套公寓、艺术中心、电影院和餐厅,甚至还有一个音乐学院,巴比肯住区的布局故意错综复杂,以达到“移步异景”的效果,也能让人联想到中世纪能够容纳一切的堡垒。这份大胆和独创性,不仅重塑了战后市中心居住方式的乌托邦愿景,还一跃让巴比肯成为了粗野主义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经典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乐于探索,还有机会在伦敦发现更多的粗野主义建筑,它们几乎是随机出现在你的视野里,也称得上是Citywalk的另一番乐趣。比如在St.Pancras车站附近的酒店The Standard London,这本是一栋历史悠久的粗野主义建筑,前身是建于1974年的卡姆登市政厅,后由Shawn Hausman与室内建筑师Archer Humphryes共同设计改造,成为了现在这座充满趣味的新粗野主义建筑。从外部看,The Standard London就像是用乐高堆成的玩具大楼,给人感觉荒谬又合乎逻辑,在追求力量感的同时注入了优雅和韵律,彩色胶囊电梯和落地窗赋予了它新的生命,与灰色的伦敦形成鲜明对比,宛若韦斯·安德森电影里的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法国的粗野主义建筑,就不得不提柯布西耶的代表作马赛公寓。这是柯布西耶公共住房系列计划的第一个项目,竣工于1952年,它所应用的“垂直花园城市”理念极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深远。外立面看上去像“魔方大厦”一样的马赛公寓,将每间公寓划分为一个个紧密连接的“居住模块”,它的规模之大,可容纳约1600名居民。屋顶被设计为集花园露台、俱乐部、幼儿园、健身房和浅水池为一体的综合空间,建筑内部也容纳了商店、医疗设施、甚至一个小型酒店,看似简单的公寓建筑,实质上是一个“城市中的城市”,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巴黎的另一座经典粗野主义建筑,从建成之初直到现在,都一直饱受争议,它就是位于巴黎东南部的Les Choux,这个被“花瓣”环绕的巨型圆塔,在1969年刚刚竣工时被当地市民嘲讽为“卷心菜”和“玉米穗”,但随着时间推移,它带有梦核般怪异的未来感气质逐渐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和喜爱。起初建筑师的设计初衷是希望这些阳台能够种植植物,建筑的外观能够随着四季交替而变化,但不幸被开发商拒绝,因此Les Choux便成为了如今这样一座有着奇异秩序感的混凝土怪物,无处不散发着粗粝之美。

在其它世界各地的城市,你同样能惊喜地发现这些粗野主义建筑,它们突兀地出现在空旷的地平线,仿若遇见了过去和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两处著名的粗野主义建筑分别在圣地亚哥和波士顿,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盖泽尔图书馆(Geisel Library)是最受赞誉的粗野建筑之一,这个极具几何感的建筑像是被打乱顺序的魔方,强硬的线条和别具一格的“灯笼”设计,让整座建筑都散发着一种激进的现代主义美学;而另一处的波士顿市政厅,建筑界称赞它是“粗野主义的象征”,却也在网络评选中被评为“世界上最丑陋建筑”。这座雄厚的混凝土建筑致敬了柯布西耶提出的现代化古典主义,成排的方格悬挑和各种突出的建筑模块仿佛在挑衅每个人的视觉,像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有机体,正在无意识地机械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看腻了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不如在旅行的途中寻找这些被留在人间的“超现实场景”。粗野主义建筑用它们独有的暴力美学,为世界建筑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人们重新对“生活空间”这个概念有了另一番思考和认知。

图片来源:dazeen、Pinterest、ArchDaily、

公众号 SENYA STUDIO、有方官网、

小红书、Pinterest、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