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记得这样一个情节。

在董卓入主长安之后,他曾经下令,在距离长安城两百多里外,修建了一座‘郿坞’。这座郿坞,是一座超强的军事堡垒,里面收藏了无数的财宝和美女。

而且,董卓还在这座坞堡内,收藏了可以吃二十年的粮食。同时调遣大量的精锐军队,守护这座军事堡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做完这些之后,董卓觉得,这座城堡以后绝对安全,自己可以在里面享清福了。所以,当王允使出连环计,让貂蝉去诱惑董卓的时候。董卓就打算直接带着貂蝉,躲进这座郿坞,以后再也不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可惜没想到的是,在王允的算计之下,后来凤仪亭一场闹剧,导致吕布和董卓彻底反目。最终,那座牢固的郿坞,也没能保住董卓的性命,最后他还是被吕布给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美人计’这个经典桥段,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太陌生。不过,大家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可能都会产生过一个疑问:既然董卓已经坐拥整个长安,为啥还要去建造这样一座坞堡?然后把自己困在那么小的一个地方?这个情节,会不会是罗贯中自己编的呢?

其实,这还真不是编的。

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并没有貂蝉,也没有美人计。但这种郿坞,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董卓入主关中之后,也确实曾经想过要躲进郿坞,以此来保护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说董卓为啥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事我们其实还得从坞堡这种建筑本身说起。

根据史学家们的考证,坞堡这种东西,最初其实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年汉武帝打垮匈奴之后,为了更好的控制草原,就在长城一线,修筑了多座‘塞外列城’。

这些列城,面积往往都不大。一座城的边长,可能也就一两百米,很难满足大量人口的生活需求。当然,这种列城,往往也不需要让平民在里面生活。因为这座城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小股军队驻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座列城,里面可能会驻扎一支小股军队,规模可能在一百人到数百人之间。同时,城内布置了大量的城防利器,可以有效阻止敌人,从外面发起进攻。而这座城存在的意义,其实就是震慑周围的区域。

那些小规模的匈奴骑兵小队,想要进攻这样一座城,无疑是痴人说梦。想要真正在短时间内,打下这座小城,至少也要出动几千人。但问题是,一旦发现数千人的匈奴主力,汉朝这边的主力军队,也会同时出动,接下来就该卫青和霍去病上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说组织几千人,长时间围困这种列城,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一旦匈奴人开始围城,城内的驻防汉军,就会用各种手段,对外进行示警,比如点燃狼烟。而一旦后方知道了这个消息,马上就会派兵过来增援。

到那个时候,这些围城的匈奴人,就等着团灭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靠着这座列城,在汉武帝时代,汉朝每次打下一块草原,都能迅速控制这个区域,防止匈奴人卷土重来。如果说,卫青和霍去病,是当时汉朝最强矛!那么长城配合这种列城,就是汉朝最强的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这座小城的价值,逐渐凸显了出来。

在以往的中原战争当中,大家往往都会追求更大的城市。因为只有城池更大,城墙更高更坚固,这座城才能容纳更多的人。只有容纳的人多了,城池才有更强的战争能力。

但这种列城的出现,却给了大家一个新的思路。这种列城的存在,就像一个钉子,直接插入敌人的地盘。在背靠一个强大势力的时候,这种列城,只需要考虑短时间内的安全,静等援军过来就可以了!

最关键的是,和修造一座大城相比,这种规模较小的列城,建造成本要低太多了!而且,同等建造单价的时候,因为防守面积比较小,这种列城单位防御力,会远远超过那些大城!

正是因为这些优点,从汉武帝时代开始,这种列城,开始迅速盛行起来。

当然,在整个西汉稳定时期,这种列城普及的速度,并不算太快。毕竟,当时汉朝是一个大一统国家。在国家没有下命令的时候,私人也没有建造这种城池的资格。

而这种列城真正迅速发展,其实是在西汉灭亡之后。

准确来说,是王莽政权开始崩塌,中原地区开始混战的那段时间。

在两汉交替的那段时间里,中原地区长时间混战。如此一来,很多地方豪强,为了抵御过路的盗匪,就开始纷纷效仿当年的列城,修造一种防御城堡。这种城堡,面积并不一定太大,但却可以容纳自家所有的族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有过路的盗匪,过来进行袭扰,这个豪强家族的人,会迅速退回城堡内,积极组织防御。至于城堡外面,一般也不放什么值钱的东西,就算被抢走也没关系。而土地这种东西,强盗们也拿不走。

而这种由地主豪强建造的城堡,后来就被称作坞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说强盗们长时间围困,强行进攻坞堡……不好意思,这不可能!因为在当地区域,哪怕是在最混乱的时候,往往也存在一些区域性的政权。一旦强盗长时间围城,那些割据政权,一样要过来剿匪。到那个时候,这些强盗们一样只能等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等到东汉开国之后,情况又不一样了。

在刘秀统一天下之后,刘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彻底拆除各地的坞堡。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坞堡,防御力实在太强了。靠着这些坞堡,那些地方豪强,很容易起兵造反,这显然不利于国家的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刘秀的铁腕管理下,后来,东汉国内大部分的坞堡,确实都被拆除掉了。但同时,有几个区域的坞堡,后来却逐渐保留了下来。

这几个区域,分别是:幽州、并州和凉州的边境。

这三个区域,能将坞堡保存下来,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些地方,都在东汉的边境,经常要面对游牧民族的袭扰。幽州那边,需要面对鲜卑和乌桓;并州那边,需要直接面对匈奴;凉州那边,则是需要面对匈奴和西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种游牧民族的袭扰,坞堡无疑是最佳的防守利器。所以后来,这些边境上的坞堡,也就被保存了下来。不光被保存下来,而且还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

就这样,经过整个东汉的发展之后,到了东汉末年,这些边境上的坞堡,已经发展成了极为强大的战争堡垒!

而董卓年轻的时候,就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当中。

如果我们翻过董卓的简历,我们就会发现:董卓少年时代,长时间生活在凉州地区。后来参军之后,也长时间在凉州地区打仗。等到他成了高层将领之后,他基本也是长时间在凉州、并州和幽州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履历,就让董卓的战争思维,稍微变得有些不同。

在董卓的观念里,这种小规模的坞堡,就是最强的战争利器!只要里面存上足够的粮食,驻扎一支几千人的军队,外面就算有几万人攻城,也根本打不进来!生活在这种地方,显然更让董卓有安全感。

相比之下,反倒是长安这种大城市,让董卓很担心。长安城虽然很大,城防也很坚固。但长安城内部,董卓却无法完全掌控。在长安城内,还有很多百姓和官员。一旦到了打仗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成为战争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出于这种心理,董卓迁都之后,第一时间就下令,在长安周围修建了一座坞堡。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平三年, 董卓筑坞于郿 ,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

一座城墙高达七丈,里面还收藏了三十年粮食的战争堡垒……这座堡垒的安全性,实在是可想而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同样,建造这样一座战争堡垒,各种开销也是极为惊人的。据史书记载,为了建造这座郿坞,光是征调的民夫,就多达二十五万人!至于其他材料开销,以及收藏的各种珍宝、美女、粮食,价值就更是难以想象了。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这座郿坞的详细情况,大家其实并不是特别了解。原因很简单,因为后来董卓败亡之后,这座郿坞,直接被毁掉了。以至于从三国时代开始,基本上就没人见过这座郿坞的真实样貌,大家就只能从文字当中去感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现代,经过考古学家的努力之后,大家才终于找到了这座郿坞的遗址。最后,大家在今天的眉县常兴镇柳巷村的麦地里,确定郿坞的存在。

而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之后,大家最终发现:这座历史上著名的郿坞,规模其实并不算大。郿坞整体,近似于一个正方形。四周城墙的边长,也就只有160米左右。即便是对比同时代的东汉县城,依然要小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类比现代的话,董卓倾尽全力建造的这座郿坞,其实也就像很多中小学的操场那么大而已。

当然,对于当时的董卓来说,这种郿坞能提供的安全感,肯定还是足够了。至少在董卓看来,如果有人要进攻自己,哪怕纠集上万人,短时间内也打不下郿坞。而一旦时间长了,周围的军队,就会过来营救自己。

另外,因为郿坞内部,收藏了足够的粮食。就算长时间围困,自己也不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当时郿坞建造完成之后,董卓就调了三千精锐,守护这座郿坞。然后自己就带着美女,直接躲进郿坞,去享受人生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从战术上来看,董卓建造的这座郿坞,真的没啥问题。单看战争防御能力,郿坞的防御能力,确实是超强的。如果真有军队进攻,董卓也完全可以坚守很长一段时间!

但在战略上,董卓的这个选择,那可就输得太惨了!

董卓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军队这种东西,是要依附于权力存在的。一旦董卓失去了对外边的控制,失去了权力,下面的那些士兵,又怎么可能继续听他的调遣?而且,一旦他离开长安城,长安城内的那些官员,又怎么可能继续听他的命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后来的事情,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就在董卓离开长安之后不久,以司徒王允为首的一些官员,就开始迅速行动了起来。最终,他们拉拢了吕布,直接刺杀了董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董卓被刺杀的时候,那座郿坞的存在,就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当一个大权臣失去权力,失去人心之后,再强大的战争堡垒,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