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本报曝光平原里小区电池进楼入户充电问题 记者回访(引题)

物业清理“僵尸车”腾出充电口(主题)

北京晚报记者 张宇 文并摄

5月9日,《北京晚报》以“这小区14块电池进楼入户”为题,曝光了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平原里小区的问题。昨天,记者再次来到平原里小区走访。物业公司称,问题根源是充电口严重不足,“小区有5000辆电动自行车,但能建充电桩的地方非常少。目前,我们只能一方面提高充电口的使用率,另一方面挖掘可利用的充电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区空间有限,居民见缝插针停放车辆。

走访▶▶5000辆电动车与399个充电口

平原里小区分为南北两个区,除去机动车停车位,并不宽敞的楼前屋后、道路两侧,凡是空地都停满了自行车、三轮车和电动自行车。

前来督导检查的西城区白纸坊街道防火监督员孙高虔介绍,平原里小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规划之初就没有设计充足的公共活动区域和车辆停放区,不少楼间距仅五六米,只在一些楼房前有一小块公共区域。

小区物业公司项目经理闫永建说,小区现有居民3100多户,而电动自行车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5000辆,还有四五千辆自行车及三轮车,三者加起来近万辆。“落灰的废旧自行车数量很多,我们一清理就有居民强烈反对,还有人称他的自行车传了四代,谁动谁赔偿。”

一边是海量的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和自行车的停放需求,另一边是极为有限的公共区域。面对这一矛盾,闫永建也挺挠头,“每个充电车棚都是硬挤出来的,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满足居民们的需求。”

据悉,平原里小区车棚里的充电接口399个,充电柜和换电柜的充电仓52个,但对于5000辆电动自行车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况且四五千辆自行车、三轮车也要有地方停,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车辆抢占车棚的停放问题。

一位居民向记者抱怨,“上下班我都得骑电动自行车,充电是刚需,下班回来根本抢不到充电口,只能把电池拎回家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业清理占用充电口的其他车辆。

对策▶▶最大限度提高充电口利用率

昨天,对于小区存在的充电口利用率不足、飞线充电、电池进楼入户等问题,防火监督员孙高虔督促物业公司加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采取宣传、劝导等措施,制止在居民楼内违规停放或者违规充电的行为。

“当务之急是提高已经建成充电口的利用率。”闫永建说,报道刊发后,物业就对占用充电口的“僵尸车”、杂物等开展了一轮清理。“我们的做法是,定期联合社区,用米面油等物品交换居民的废旧自行车,对于找不到物主的‘僵尸车’和杂物,我们会在小区存放展示七天,如果还没人认领,再行处置,最大限度地争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不能把难题全部推给居民,物业也要主动作为。”闫永建说,在每天下班之后的充电高峰期,物业将组织保安队员,将占用充电口的车子挪一挪、搬一搬,尽量为有充电需求的电动自行车腾出空间。

还能否增建新的充电设施?闫永建坦言,平原里小区能建充电车棚的地方不多,即便还有空地,也紧挨着居民楼,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居住在半地下层的居民,反对意见很大,且小区的电力管网也不足以支持大型充电车棚的用电,“接下来我们会挖掘小空间,‘见缝插针’地建一些占地小的充电柜、‘蘑菇桩’,后者一个桩可同时给四五辆电动自行车充电。”

针对“飞线充电”和带电池进楼入户的问题,闫永建说,物业会提高巡查的频率,发现一起制止一起。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