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卡“沪尚新‘枫’景”亮相!首站“板凳法庭”里体验调解“剧本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打卡“沪尚新‘枫’景”亮相!首站“板凳法庭”里体验调解“剧本杀”

▴ 点击回顾活动精彩瞬间 ▴

“他刚搬过来就把承重墙敲了,导致我家漏水,地板都泡变形了,必须赔我10万!”

“啥是承重墙?我不知道!我敲我自己家的墙,关你啥事?”

一张八仙桌,三条长板凳,5月16日下午,在位于佘山脚下的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松江区人民法院)佘山人民法庭“板凳法庭”里,一场沉浸式调解“剧本杀”正在上演,体验者是一群特别的“法治观察团”。

作为第二届上海法治文化节重点项目之一——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主办的打卡“沪尚新‘枫’景”系列活动在此正式启动。由上海市人大代表、特约监督员、媒体记者、律师代表、网络博主、高校学生等组成的“法治观察团”,首站走进了松江区人民法院佘山人民法庭进行沉浸式“打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接下来,还将有3支“法治观察团”在未来两周内陆续走进另外三家人民法庭,通过打卡集章、走访参观、庭审旁听、“剧本杀”演绎、普法拆盲盒等多种方式,感受上海法院人民法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探索和成效。

首站打卡松江佘山人民法庭

沉浸体验纠纷调解“剧本杀”

“原告老王和被告小李是楼上楼下的邻居关系,小李因为装修,拆除了房子的承重墙,导致老王的房子出现了漏水,法官组织双方在‘板凳法庭’里进行调解。”在首站打卡现场,“板凳法庭”4个字吸引了“法治观察团”成员的目光,法官助理顾莎简要介绍了这场将要还原的真实纠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板凳法庭”的现场实地位于佘山人民法庭辖区小昆山镇平复苑小区第四十七号楼的楼道里。一张桌子、几张板凳,搭建起一个临时法庭,法官和调解员坐到邻里中间,以唠家常的形式帮助他们解决纠纷。这一次,松江区人民法院把“板凳法庭”搬到了佘山人民法庭里,就是希望“法治观察团”成员通过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板凳法庭”里的纠纷调解全过程。

“今天,需要扮演的角色有原告、被告、法官、房屋质量检测人员和人民调解员,哪几位观察员想参加?”顾莎话音未落,“法治观察团”的成员们纷纷举手。“我来反串原告老王”“我来做被告小李”,一眨眼角色就被观察员们“认领”完成了。

老王、小李和房屋质量检测人员坐两边,法官、人民调解员坐中间,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法庭”调解正式拉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刚搬过来就把承重墙敲了,导致我家漏水,地板都泡变形了,必须赔我10万!”扮演原告老王的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戴永欢激动地控诉。“啥是承重墙?我不知道!我敲我自己家的墙,关你啥事啊?”由网络博主欧文扮演的被告小李也瞬间进入了角色。

眼看双方火药味越来越浓,扮演法官的顾莎连忙制止了双方的争论。“小李,依据质检人员意见,你拆除承重墙的行为与老王家房屋损失间存在因果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你需要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

经过紧张激烈的意见发表和调解,双方当事人对于矛盾纠纷解决达成一致意见。被告按照规定对承重墙进行修复,并赔偿原告损失4万元。

“今天虽然双方都退了一步,但我们的调解却进了一步,邻里关系更是进了一大步。”体验最后,顾莎总结说。

“这样一个体验完整地还原了纠纷的沟通和解决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法官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把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非诉机制挺在前面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也可以看出‘板凳法庭’这样的模式是很有效的。”扮演房屋质检人员的年轻律师白翔非说。

扮演被告的网络博主欧文说:“‘板凳法庭’把很多纠纷放在居民楼里调解,缓解了原告和被告的心理压力,也节约了矛盾双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真是太棒了。”

成立于2012年的佘山人民法庭依山而建,下辖佘山、小昆山两镇,除受理辖区内各类民事案件外,还集中审理全区道路交通事故案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我们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目标,成立了‘山中竹’法官工作站。”松江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昌介绍,工作站有机融合佘山大居“社区老娘舅”、小昆山镇“板凳课堂”等传统特色调解机制,将司法下沉和基层治理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式、全覆盖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新格局。

活动中,“法治观察团”的成员们还相继参观了人民法庭、党建展示屏等,在廉政书廊里欣赏了佘山人民法庭干警的书法作品,在能对望到佘山的“最美景观餐厅”拍照留念。活动现场,一款律政推理题材手游的人形立牌,还作为惊喜“彩蛋”引得不少年轻人打卡拍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

“我觉得很新颖,也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普法体验。”作为“法治观察团”成员的上海市人大代表杨灵芝如是说。

上海共设39家人民法庭

覆盖人口约1560万

据介绍,此次佘山人民法庭打卡活动是打卡“沪尚新‘枫’景”系列活动的首站,接下来的两周内,由社会各界人士受邀组成的另外3支“法治观察团”,还将先后走进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月浦人民法庭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自由贸易区法庭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陈家镇人民法庭,沉浸式感受人民法庭的业务职能、特色亮点及创新探索,多维度体验深入国际化大都市“毛细血管”的“法之魅力”。

在当天的启动会现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光贤,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张祎,陈昌手持活动专属印章,共同向主视觉展板盖下首枚打卡章,顺利开启系列打卡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余冬爱、法治宣传处(新闻中心)处长张海鹃共同向佘山人民法庭站“法治观察团”成员赠送了《图说·沪尚新“枫”景》宣传手册及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弘扬新风尚·小案大道理》普法案例手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

据悉,上海有9家基层法院共设有39家人民法庭,覆盖人口约1560万人。2023年,全市人民法庭共收案112500件,结案110377件,占下设人民法庭的基层法院民事案件收结案量30%以上

人民法庭是上海法治建设的前沿阵地。我刚才也亲身感受了佘山人民法庭的创新实践,领略了强化基层依法治理、创新矛盾纠纷化解路径、坚持司法为民的法治魅力,让人印象深刻。”张祎表示,希望上海法院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为广大市民打造更多深受大众欢迎、人人皆可参与的法治文化活动。

“无论是案件质效方面,还是在诉源治理和纠纷化解方面,人民法庭在全市法院审判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光贤强调,全市各人民法庭将进一步融入党委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主动参与基层矛盾纠纷隐患化解,积极开展巡回审判、送法下乡等法治宣传活动,努力为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观察员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灵芝

上海市人大代表

有幸作为观察团成员参与了打卡“沪尚新‘枫’景”首场活动。通过导览式打卡、沉浸式体验、近距离参观,我在佘山人民法庭看到了别样“枫”景——“山中竹”,着实令我感动。佘山人民法庭在“山中竹”党建品牌引领下,不仅成立“法官工作站”,近距离为群众解纷,更是将司法资源下沉至村居楼组,拓宽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努力把纠纷化解在了萌芽,让司法服务更有力、更有心、更有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俊勇

松江区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

打卡了佘山人民法庭各“景点”,我感受颇多。无论是“山中竹”工作站,还是“板凳法庭”、“5321”目标等,都给人一种动容的“卷”的感受,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说,自然是欢迎人民法院以及法官的这种“卷”。很多纠纷,尤其是邻里纠纷,当事人自行解决纠纷所面临的障碍很多,诉讼成本较高,但当法官跨前一步、下沉一线,走到诉前,通过调解等多元解决机制解决纠纷,老百姓的诉讼成本就能大幅下降。这种效果,是建立在法官完成原有工作外,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卷”出来的,这种“卷”,使群众得以实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永欢

华东政法大学在读研究生

非常有幸作为“法治观察团”的一员,参与了打卡“沪尚新‘枫’景”首场活动。活动过程中我深受触动,也对人民法院的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佘山人民法庭的“山中竹”党建品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品牌体现了人民法院在党建工作上的创新与实践,为人民法院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板凳法庭”的模拟调解过程也让我深感震撼,通过亲身体验,我感受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法院中的生动实践,以及其为人民群众提供的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作为未来法律行业的工作者,我将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成为“枫桥经验”的传播者与践行者而努力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佳琳

新民晚报社记者

作为观察团成员参与此次“沪尚新‘枫’景”打卡活动,深感荣幸。第一站来到了佘山脚下——松江区人民法院佘山人民法庭,通过“剧本杀”沉浸式体验了“板凳法庭”,一张桌子、几张板凳、一个临时法庭,法官和调解员坐到邻里中间,以唠家常的形式帮助他们解决纠纷,不仅有效提升了司法效率,更增进了邻里和谐,智慧与温情并存。这样亲临现场的形式,也让我深入了解了人民法庭的职能和探索,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法治魅力。

来源丨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民事审判庭

(环境资源审判庭、执行裁判庭)

文字:沈媛、董佳艺

摄影:方君仪

责任编辑:王英鸽

编辑:马雯珺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