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值此之际,中国迎来第40次南极考察。本次考察首次由“雪龙”号、“雪龙2”号与“天惠”轮三船保障实施。历时5个多月,总航程8.1万余海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以一段非凡的航程、丰硕的成果圆满结束。这是在中国极地考察走过40年光辉历程的重要时刻开展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考察。40年,中国极地考察正青春!这定将激励更多极地赤子扬帆起航,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做出新的贡献。

考察成果闪耀时

2024年4月16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雪龙2”号全部返回上海母港。于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开展的这次考察,在时间紧、任务重、恶劣环境频发的情况下,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等前沿科学问题,完成对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罗斯海、南极半岛邻近海域、普里兹湾等海域的调查监测;开展了生态系统和近岸海洋、土壤、地质、大气、雪冰、空间等环境的综合调查监测,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南极长城站科学考察站风光

能力全面提升

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的众多成果中,建成一座新站——秦岭站可谓备受瞩目。

2月7日,经过52天奋战,秦岭站建设完成。据了解,秦岭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在南极的第五个考察站。可以说,建设中国南极秦岭站是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新考察站外观呈南十字星造型,一体式设计别具一格;采用高效便捷的模块化安装,模块化率达到45%;新能源占比超60%等。可以说,秦岭站为极地建筑树立了新标杆。新考察站也新在科研价值。罗斯海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一个海洋原始生态系统,历来是南极考察的热门区域。美国、新西兰、意大利、韩国等在此纷纷建站,足以窥见其重要性。

展望未来,融新理念、新技术于一体的秦岭站,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了解罗斯海区域自然特征提供重要保障,为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发挥重要作用,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同时,本次极地考察探秘了“5站5海”。考察队完成了5个考察站度夏调查,取得一批重要进展和成果。其中,昆仑站首次开展了近红外天文观测及近地空间环境全时段监测,为开展全年空天观测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本次考察队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特别是布放了我国在极地的首个生态潜标,有助于更好分析南极主要生物种群状态及气候变化潜在影响。“极地生态系统评估和海陆空立体观监测能力全面提升。”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张北辰如是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5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抵达罗斯海新站附近海域,新站验收组将对新站主体建筑开展验收工作

南极考察中的“中国智造”

冰雪大陆上时常能见到“中国智造”,本次极地考察尤其多。在内陆腹地,测试和应用自主研发的近红外望远镜、可移动太赫兹望远镜系统、南极无人值守智慧能源系统等。在大洋考察中,生态潜标的主要生态传感器是自主研发。在秦岭站建设现场,国产机械设备占比超90%……

其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派出的两名队员,在现场维护更新了能源通讯平台和三套台址监测设备,维护调试了南极红外双筒望远镜,并首次获得了近红外J、H双波段观测图像,同时还首次开展了南极内陆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

据介绍,南极红外双筒望远镜AIRBT是国家天文台与中山大学的合作设备,是昆仑站的首台近红外望远镜。自去年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安装,已经积累了一年的近红外H波段的天光亮度数据,数据已由科考队员取回。此次的维护调整了最佳焦距,修复了J波段望远镜,在两个波段可以同时观测更暗的天体,不仅可以更精确地确定昆仑站近红外天光背景的台址条件,也可以进行近红外双色同时的时域天文研究。

同时,我国提出的破解南极科考钻探污染难题方案被高度关注。“此次南极科考期间,我国已成功完成进出麒麟冰下湖的实地探路,初步选定进出路线,并开展了多项冰下湖钻探选址调查工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友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麒麟冰下湖钻探设备测试和正式钻探作业将在2025—2027年的南极工作季展开,计划采用热水钻与热融探测器联合作业的方式,以实现清洁钻探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极地科考部分采集样本

将“极地精神”带到香港

4月8日,“雪龙2”号首次到访香港,船上多名顶尖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科研交流、科普讲座活动,掀起一场“极地热”。正如“雪龙2”号访港筹备委员会主席马逢国所言,原本陌生的“雪龙2”号和“极地科考”成了香港市民熟悉的词语,尤其是激发了年轻人对极地科研的兴趣和热情。

据了解,“雪龙2”号是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它全长122.5米,宽22.3米,排水量近1.4万吨。续航力达2万海里,足够环绕地球一圈。破冰船十分庞大,共有5层,每一层都有可供参观的亮点,包括海洋采样室、实验室、数据管理库、船长舱及停机坪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龙2”号在恶劣天气情况下行驶

早在2019年,“雪龙2”号正式下水,至今已在极地完成多项任务,包括去年首次穿越北极点,收集大量气象、海冰和其他航行环境的信息数据。香港极地研究中心创办人何建宗表示,“雪龙2”号在完成国家第40次南极科考任务后,回国的首个港口就是香港,令港人充满认同感。同时船上90多名顶尖科学家随船来港交流,发挥“一国两制”作为对外交流对接窗口的作用,实属美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龙2”号首访香港向媒体公众开放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欢迎“雪龙2”号来访文艺晚会在香港举行

南极虽万里之遥,考察成果离我们却并不远。比如,广受关注的南极磷虾。它是南大洋最大的潜在渔业资源,蛋白质含量也远高于牛肉和一般鱼类,目前主要制作成精饲料和虾油。一系列磷虾调查,能更好地了解和开发磷虾资源。再比如,海洋中微塑料的危害之一,是通过食物链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如果人类食用这些生物,身体健康将受到威胁。

本次考察队南大洋业务化调查项目之一就是分析海洋中微塑料含量。此外,气象保障员每天定时记录气象数据,能够有效丰富数值模式,提高气象预报准确度;一些设备在极端环境中测试和应用,相关技术未来可能出现在你我身边……

8.1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约四圈,“雪龙兄弟”船舱和储存盘里更多的宝贝,未来的日子将陆续为我们揭晓。

王雅静

编辑韩哈哈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孙峥:以生态理念描绘城市生活

白客:找自己 不停歇

郑妮娜力:尽心尽力

汪冰:心之所向 使人自由

田沁鑫&贾一平:创新不计成败 突围才是最好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吴牧野:精准生活 无限游玩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吴彦姝&奚美娟:心灵相通 成就彼此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KnowYourself钱庄:置身事内

策展人祝羽捷:探索爱、治愈、成长的可能性

点击以下封面,一键下单新刊

「 2024年5月2日 汪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