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

1937年5月,“七七事变”前夕,绝望的于立忱,拖着病痛的身体,自缢于上海的家中,留下了几句哀切愤悱的遗言:

“如此家国,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 !”

对于中国人来说,1937年这一年,刻在血液之中的是耻辱,它应当是黑白的或者是红色的。

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对于于立忱而言,这一年竟因一人之言,变成了“桃红色”。

1984年,台湾《联合报》上,赫然出现了一篇名为《于立忱之死》的文章,引得舆论一片哗然。

“闺蜜”谢冰莹“揭露”了于立忱的真实死因,大意为:

谢冰莹受于立忱之邀,来医院产房看她,并向她倾诉,自己是在做人流手术,于立忱哭诉着:“这都是郭沫若那个大骗子害的。”

言外之意,于立忱的真实死因,是与郭沫若的“艳情事件”怀孕,最后因绝望自杀的。

无独有偶,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郭沫若的第三任妻子,同样死于自杀。

太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匪夷所思的巧合,与郭沫若的婚恋史结合在一起看,更是成为了一则“爆炸性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始乱终弃、玩弄姐妹花……”铺天盖地的声讨声不绝于耳。

“可靠”的闺蜜身份,通篇绘声绘色的讲述,看似可信度很高,被媒体信以为真,大肆宣扬,直到如今还有人深信不疑。

可一女子为情自尽,临终遗言为何要提及“家国”,字字句句皆无小情小爱的缠绵纠结,均是国破家亡的悲怆无奈?

为何隐约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谢冰莹笔下的那一抹“桃红”,显得些许不合时宜?

“新闻”大多讲究时效性,这则于立忱“闺蜜”谢冰莹诉说之事,却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

郭沫若已离世6年,于立群已离世5年,谢冰莹有足够的时间曝光此事,为何非要到当事人已去世,无法对峙时才侃侃而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

寻觅这一真相,不如就此回到1937年这个多事之秋。

7月31日,上海中国公墓,于立忱的墓前,站着一位臂上缠着黑纱的女子,郭沫若远远看去,她像是在边上香边哭泣。

这是郭沫若回到祖国的第四天,头几天,他忙着与老朋友的走动,终于在这一日腾出了空。

走近看时,她的样貌与已经逝去的于立忱有几分相似,郭沫若断定她为于立忱的亲属,却不知是哪一位。

郭沫若刚想转头向朋友打听,于立群便自报家门,略带腼腆地说道:

“郭先生,谢谢你写了那么好的文章纪念我的大姐,谢谢你亲自到墓前来凭吊她!我是她的三妹于立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与家人合照(左三为于立群)

于立群口中所说的,是郭沫若发表在1937年6月16日上海《妇女生活》月刊第四卷名为《断线风筝——纪念于立忱女士》的文章。

当时拜读于立群便大哭了一场,却也在心里又一次为郭先生“画了像”。

其实,早在读完大姐所作思念郭沫若的遗诗时,她便对郭沫若以及他与姐姐之间的情感有所了解,算是此前便已经“认识”了他。

“小妹,你不要过于悲伤。要振作!你还年轻。”郭沫若这般劝慰着她,于立群一边把大姐所作的遗诗转交给他,一边点头应允着。

这便是郭沫若与于立群的初次相见,也成为了郭沫若第三段婚姻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与于立群结婚照

双方并未刻意安排,分明也无相互勾引的套路,唯一能见好感端倪的, 是她后来对郭沫若的嫂子说的那段话:

“不仅我姐姐立忱对郭先生有好感,我也是敬仰他的才华的,心里早有爱慕之情”。

说不上深爱,仅仅是因为才华的“爱慕”。

而郭沫若更是如此,即便内心心存儿女情长,对象也不会是初次见面的于立群。

“北山有网罗,雏稚不能飞”

“南山无乐土,难得一枝栖”

这两句诗便寄托着郭沫若对于幼子的挂念,此时的郭沫若正忍受着 “别妇抛雏”的痛苦。

避免成为汉奸,郭沫若需要告别的是妻子安娜和5个儿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1937年归国参加抗战前与安娜及儿女合照

这次狠心抛弃,关乎的不仅是一个男人对于家庭的归属问题,还是一位共产党员对于国家的归属问题。

正如与郭沫若、安娜的共同好友冯乃超所说:

“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野蛮侵略。”

安娜原名佐藤富子,是一个日本人。

1916年,郭沫若负笈日本,在留学时认识了日本护士佐藤富子,并陷入了自由恋爱之中。

同居之后,郭沫若的父母对此事表达出极大的不满,不过,郭沫若还是与佐藤富子维持了实际婚姻的关系。

包括后来郭沫若1920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到1927年在南昌起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再到1928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旅居日本。

郭沫若一直没有丢掉“日本女婿”的身份,也让他们的孩子中日混血的孩子,从一个长子郭和生,到后来的5个。

而在1937年,面临国家危亡,郭沫若的日本妻儿可成为牵制他的砝码,站在是否做“汉奸”的边界时,他第一时间便下定了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与安娜及儿女合照

任凭安娜在随后的8月和11月当中,讲述被严刑拷打与监禁的经历,他也只能选择不为所动。

这一切,却又并非是无情。

若是他真是无情之人,也不会在日后写出:

“十载一来复!于今又毁家,毁家何为者?建设新中华”。

一个“又”字代指的便是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战的这一回。

与现代社会所谓的“抛妻弃子”的渣男行径以“离家获得自由”相比,此次离开,对于郭沫若来说,是“毁”家,为的是“建设新中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与于立群

1937年,郭沫若与于立群相遇时,他对当时于立群的印象,曾在著作《洪波曲》当中有所描写:

“对一般时髦的气息,却丝毫也没有感染着。两条小辫子,一身蓝布衫,一个被阳光晒得半黑的面孔,差不多就和乡下姑娘那样。”

这样的“初印象”也并无过多出彩,究其内心,郭沫若在当时,或许是将“小情小爱”早已放在一边。

1938年1月,上海即将沦陷,中日战争愈演愈烈,与日本的妻儿团聚无望,他孤身一人,情感无靠时,好友杜国庠才劝他:

“中日战争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在日本的眷属不知何日才得团圆,不如再安一个家园”。

望着于立群与于立忱相似的面影,其中的情感十分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

于立忱于他来说,是学生,是他眼里如“大山朴”般迷人的女人,他夸奖她:

“喜欢它那叶像枇杷而更滑泽,花像白莲而更芬芳”。

于立忱则是早年间读过郭沫若的《女神》等著作,令她倾慕不已。

后来在蒋中正背叛革命,镇压群众时,郭沫若义愤填膺写下的讨蒋檄文,更让她心中充满了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与于立群及儿女

于立忱和于立群,二人为广西贺县桂岭乡人,为清朝同治年间榜眼于式枚的孙女,她们的父亲却是个变卖祖产,不学无术之人。

两个女性皆从旧式腐败的大家族当中逃离,于立忱成为了女师大的学生,后又成为了十分活跃的低下头党员,热爱文学与话剧。

于立群考上了当时十分活跃的文化人黎明晖、黎锦晖兄弟创办的上海电影学校,拍过电影。

当时对郭沫若倾心的于立忱,在1928年郭沫若去往日本旅居避难时,成为了天津《大公报》驻东京的特派记者,东渡到了日本东京。

一到日本,她便打听到郭沫若安家在东京湾千叶县市川市,随即选择了登门拜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

“同是天涯沦落人,不要客气,不要客气。”郭沫若望着眼前勇敢的姑娘,心里自然是欣赏的。

“郭先生,也爱好文学,粗知诗词,偶有习作,以后请先生多加指教。”、

“不敢当,不敢当。学问这东西,贵在互相切磋。我愿意做你的第一 个读者。”

这次会晤过后,二人便开始熟络起来。

究竟二人的关系浅尝辄止,还是由谢冰莹所言的那般,在与安娜尚为夫妻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尚不得而知。

二人之间一些美妙的故事,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最为著名的便是在1936年12月16日,郭沫若携郁达夫专程看望于立忱,几人作诗相对的佳话。

于立忱将自己作的《咏风筝》给他们看,郭沫若便以《断线风筝》来应和:

“横空欲纵又遭禽,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姮娥宫里去,碧海晴天话素心。”

有曾经对于于立忱“断线风筝”的移情,也有先要照料好于立群的心态,郭沫若才选择再一次打开心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与于立群

1938年,郭沫若带着于立群一同上前线慰问抗战将士,却没想到中间的一次“短暂别离”,却险些成为了永别。

大场失守的那一夜,郭沫若与于立群在同车赶往前线的路途中,因为战势发展需要,郭沫若要赶往昆山,其他人则需折返上海。

日寇的炮火无眼,陷入彼此依恋的两个人面对这样一次次的分别,总会有些许的痛楚。

在车上即将告别的那一刻,二人攥着彼此的手,略微有些出汗。

郭沫若在去往昆山的途中,便听闻前方战士发回战报:于立群所乘的汽车,在路过大场时恰遇日寇进攻,目前生死未卜。

经过一夜焦急的等待,终于在黎明前夕确认,于立群还活着。

大喜过望的郭沫若留下寄怀诗记录这段经历:

“前线归来毕,清晨入我斋。劈头相告慰,未得成炮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登泰山

经历了同生共死的革命作战,迅速拉近了郭沫若与于立群之间的距离。

终于,在历经诸多磨难后,1938年1月,郭沫若与于立群来到抗日重镇武汉,结为夫妇,成为了“要活总要在一块”的革命伴侣。

于立群开始着手照料起郭沫若的日常生活,同时为他誊写、整理稿件,甘愿做他生命之中的“配角”。

作为“革命党人”及郭沫若的妻子,他们二人行为的准则是所有道路都向着“跟着党”靠拢。

郭沫若与于立群在武汉期间,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意图委任他为政治部第三厅长,主做宣传工作。

被郭沫若曾经指名道姓“骂”过的蒋中正,这一次又因其国际影响力,又一次伸出橄榄枝时,郭沫若却是读懂其司马昭之心,不愿屈就。

他决定只身前往长沙,以表决心。

“我要到长沙去,说不定不会再回来了。你去陕北,但是后会有期”。

车站送别时,郭沫若如此交代着于立群,于立群则是一脸沉默,无声地表达着自己的不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

郭沫若同样不舍,写下一首《陕北谣》赠予爱人。

“陕北陕北我心爱!君请先去我后来!要活总要在一块。”

面对郭沫若的一意孤行,于立群依然没有选择阻拦,只是在分别后不断在信中劝说着他“不要太性急地离开长沙南下”。

“有你做第三厅厅长 我才可考虑接受他们的副部长,不然那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不要把宣传工作(第三厅主宣传)太看菲薄了。”

于立群在拿到周总理的指令后,一路南下,赶在郭沫若离开武汉20天后,把党的意见交给了他,并成功劝说他回武汉任职。

田汉曾戏言:“不辱使命,毕竟还是女性的力量大,爱情的力量大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于立群及子女

拥有着革命爱情的二人,一生都在为党的事业做出着贡献,唯有一次郭沫若“为了中国好”而抛弃的私情,遭到了于立群的埋怨。

二人一生共孕育出了四男二女,一个有音乐天赋的儿子郭民英,却因为参军后不堪病魔折磨而自杀。

另一个儿子,既有文学才华又酷爱自然科学的男孩郭世英,却成了夫妻二人心中永久的痛,永远的隔阂。

郭世英命悬一线时,郭沫若有机会周总理请求他营救自己的儿子,可郭沫若却因为不想因自己家事,麻烦周总理,最终使得郭世英惨死。

郭沫若在悲痛之中,将自己关在屋子中,默默抄写了八大本郭世英遗 留下来的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冰莹

郭沫若宁愿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儿子的思念与愧疚,却不愿在国家面前有任何徇私情的行为。

仿佛解释了他一生“无情”的由来。

郭沫若在中日对战时期抛弃日本家庭,却在1948年的8月,安娜找上他后,妥善安置了他们。

除了“双方登报声明脱离夫妻关系”涉及中日立场,可能会引发不良影响一条,在物质条件上,几乎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郭安娜在上海期间仍住上海大厦,不收房租。”

“郭安娜在大连期间,请有关部门解决她的副食品供应。”

面对同样和鲁迅原配朱安那般“母亲赠予的礼物”,郭沫若被指腹为婚的发妻张琼华,他也愿意长期提供生活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老年

婚姻的成败,在当时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无论是安娜还是张琼华,皆是被郭沫若辜负的人,其中夹杂的缘由又太过复杂。

如同现在人在看待郭沫若与张琼华的婚姻,简单的简化为郭沫若的责任:“为什么不能解除婚约?换女方自由?”。

当时被传统观念及社会条件束缚住的张琼华,怕的便是丈夫离婚的一句话,让她走上绝路,郭沫若对此都懂。

这也是郭沫若自1912年离家后,一生在只回过3次故乡沙湾的原因。

郭沫若所背负的种种后世的骂名,其中皆是有为国家、为民族、为他人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却终究被信奉蒋中正的信徒拿来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紫兰照片,网传其为于立忱

于立群的自杀,经其子女解释,是因为在整理郭沫若的遗作时,看到了儿子郭世英死前的惨状,倍受刺激而自杀;

传闻中她自杀是因为得知“郭沫若辜负姐姐的感情,并致使其怀孕”,可以说无凭无据。

于立群亲手交给郭沫若姐姐写的信,又怎会不知道二人早已暗生情愫?

于立忱的自杀,发生在1937年,她身患重疾之际,国家危亡之际。

哪怕是除了遗言之中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出于私情,也更有可能是在听闻日军将郭沫若软禁,传闻郭沫若变“汉奸”,因痛心而自尽。

“怀孕及流产”一事更是子虚乌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冰莹

经与于立忱、于立群姐妹熟识,甚至还是郭沫若与于立群缘分的“搭线人”——林林解释,于立忱病重之时,所住居所为男性友人的家。

既然是闺蜜,为何谢冰莹不接于立忱到自家居住?

林林曾提到,在于立忱葬礼上都没有出现过谢冰莹的身影,既是挚友,又怎会连葬礼都未曾参加?

在发布文章时,因找不到于立忱的照片,谢冰莹还以画家关紫兰的照片顶替,其又有何可信度?

而谢冰莹本人,作为一个自称“左翼”的作家,在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大放厥词,声称“郭沫若背叛蒋中正是投机文人,该千刀万剐”。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