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不好当,尤其是贾氏集团这样的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的特点是:人情牵扯太多,很难直接 用制度法规像考核似的给员工定标准。贾氏集团有着优良的善待员工的传统,即使那是个把员工不当人可以随意处理的年代。

王夫人在善待员工上,比她的前任贾母做得更好。在她治下的员工,不受任何约束,可以像在自己家一样随意。

但她没想到,过于宽松的环境,会让人失去自律,在不知不觉中就闯下滔天大祸来,把几代人辛苦经营的集团毁于一旦。

这个闯祸之人,正是她的贴身秘书——一等大丫头金钏儿。

这件事发生在第三十回,事情的起因却要回溯到第二十九回。

因清虚观张道士向贾母给宝玉提亲,引发了宝玉和黛玉的一场争吵。这次的争吵,不再限于两个人之间了,把贾母王夫人都惊动了,而且把贾母气哭了。

宝黛二人和好后,宝玉又去搭讪宝钗,被宝钗“机带双敲”落了个没趣,一转身却又被黛玉取笑。“宝玉正因宝钗多了心,自己没趣,又见林黛玉来问着他,越发没好气起来。待要说两句,又恐林黛玉多心,说不得忍着气,无精打采一直出来。”

作者曹先生的叙事,连贯性很强,必须了解前因后果,才能看明白事件的性质。

这里交代得很清楚,宝玉是因为“忍着气”出来。

既然是“忍着气”出来,那就需要找个地方把气给平了。正好此时是盛夏日中,大家都在歇暑,宝玉到处溜达,想找个人散散闷气。但他“到一处一处鸦雀无闻”,最后就溜达到了母亲王夫人房里。

王夫人在睡觉,贴身秘书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也是昏昏欲睡之态。于是宝玉来了兴致,和金钏儿调笑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调笑,在王夫人房里是常事,这正是王夫人的宽厚之处,无伤大雅之事,就让丫头们去闹吧。

在所有丫头中,最活泼最主动的是金钏儿,而且从来不考虑场合。作者在第二十三回刻意写了一笔。宝玉被贾政叫去训话,心中忐忑不安,到了房门口,几个大丫头都在,“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

也正是金钏儿如此随意,比她更随意的宝玉便对身为母婢的金钏儿没有半点敬畏之心,随时随地可以与之调笑。

以往的调笑,都是愉悦的,过程和结果都愉悦,这一次,却把金钏送进了鬼门关。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反差?

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调笑内容,看金钏踩到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雷。

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宝玉说要讨金钏,金钏也没拒绝,并认定自己将来一定是属于宝玉的。这样的调笑,王夫人都无视了,因为宝玉虽有调戏母婢之嫌,但毕竟也没什么负面影响,以后把金钏赏给宝玉,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些话听在王夫人耳朵里,都没什么。激怒她的是这句:“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话有什么问题?为何能让王夫人如此震怒?这就要结合当时的儒家文化来理解了。

对儒家制度的严格遵守,是贾府的家风,即贾氏集团的企业文化,这是绝对不容许践踏的。儒家讲“五伦十义”,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五伦即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十义则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五伦之说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滕文公篇》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十义则记载于《礼记礼运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金钏儿踩的雷,正是违背了五伦中的“长幼有序”、十义中的“兄友弟恭”

越是大家族,越看重兄弟之间的关系,绝不容许兄弟之间产生嫌隙,因为这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家族不睦、勾心斗角。

正是极力维护宝玉和贾环的兄弟关系,在贾环用灯油差点烫瞎宝玉时,王夫人不但没有惩罚贾环,而且把这件事瞒了下来。

这是有大格局的管理者必备的素养,凡事要从大局出发,不能因个人恩怨影响大局

试想,如果王夫人不替贾环瞒着,让贾母知道了,以贾母对宝玉的疼爱程度,必定对赵姨娘和贾环母子施以惩罚。看起来是替自己的儿子出了气,实际上却在赵姨娘和贾环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

所以,最好的做法是息事宁人,不要让事态发展。至于个人情绪,心大一点,胸怀广阔一点,自然就不算事了。

王夫人没想到,自己极力维护的兄弟情谊,身边的秘书金钏儿却在怂恿宝玉去破坏,这太可怕了。

试想,如果宝玉真听了金钏的话,当成好玩的事去“拿环哥儿同彩云”,会造成什么后果?

贾环和彩云交好,王夫人是看在眼里的,但她并不在意。在她看来,这和宝玉与金钏儿交好没什么区别。严格来说,宝玉和贾环都逾矩了,母亲的侍婢,儿子是不能染指的,只能等父母赏赐了才能要。但这样小小的逾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至少对家庭的和睦企业的正常运转不会产生影响,实在闹出事来了,大可以提前赏赐。这就好比分公司经理和总经理秘书谈恋爱,即使公司有规定禁止此类事件发生,开明的总经理也不会做出棒打鸳鸯的事,只要没有影响工作。

可是,如果宝玉去“拿环哥儿同彩云”,就不但把贾环和彩云的关系暴露于公众眼前,而且宝玉有打击弟弟、故意让弟弟出丑的嫌疑。

这将会引发一场全员参与的纷争,大多不明是非心眼小的人会本能地选择站队。宝玉和贾环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不是一娘所生,又一嫡一庶,怎么看都是宝玉容不下这个庶出的弟弟,怎么看都是宝玉恃强凌弱呀!何况赵姨娘还是个无事也要挑出事来闹得全府不安宁的主,让她的儿子出了丑,还不闹个天翻地覆?以后的关系还怎么处?偌大个家族,还怎么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集团公司也是如此,分公司之间多多少少会暗地里较劲,如果是良性竞争,对集团发展是好事。如果用这种卑鄙手段,那就是集团分裂的开始。这道口子一旦被撕开,就再也无缝补的可能。

所以,当金钏的这句话一出,王夫人马上就意识到了危险:这种挑拨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员工不能留!“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宽仁慈厚也是有底线的,对于管理者来说:你可以触犯我个人的利益,但不能触犯集团的利益,这是底线。

作者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平素不声不响的王夫人也有雷霆的一面,并非一味懦弱无能,该出手时会出手,这也为后面的抄检大观园埋下了伏笔。

那么,把金钏撵出去,王夫人做得对不对呢?

如果换了王熙凤,她应该会立即乱棍打死,因为金钏的行为实在太可恶了,如果不施以严厉的惩诫,还不知道有多少如金钏般的下人在私下做着这样的事呢。防微杜渐,也是管理者必备的能力。

如果换了贾母,她应该会立即把金钏儿给发卖了,至少要远离集团,不能再让她接触集团中人,以免她再有什么小动作。

王夫人却只是把她撵出去,即辞退了她,让她自谋生路。金钏儿是家生奴才,全家人都在贾氏集团打工,即使辞退,也还在集团范围内活动,还有机会换个部门重新入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正是王夫人的宽厚之处,于她而言,辞退已是最严厉的惩罚了。

可是,金钏儿并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她只是觉得被撵出去太丢脸了,不但自己经营多年的前途毁于一旦,而且没脸见人了。她考虑的还是她自己,这也说明她这个总经理秘书并不称职,在总经理身边呆了十多年,不但没学着长点管理者的眼界和格局,而且连集团的规章制度都没弄明白。

可见管理者难当,金钏儿犯了这么大的错,只对她施行了最轻的惩罚,不但没得到感恩,还因没脸见人跳井自杀了,让王夫人平白无故地背上了一条人命。这也说明金钏儿在王夫人身边养尊处优惯了,缺乏心理素质,遇到一点挫折就经受不住,这也是现代很多一帆风顺之人的共性。

事件的性质,并不会因为金钏儿自杀而改变,如果重来一次,王夫人依然会这么做,因为这是她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做的决定,也是最正确的决定。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永远是大局为先,大局稳定了,集团才能正常运营,员工才能安于职守。

不得不说,荣国府的岁月静好,与王夫人的顾全大局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她如赵姨娘般心胸狭窄,只计较个人利益,集团早就四分五裂了。

朱熹在他的《朱子家训》中有言:“伦常乖舛,立见消亡。”一个家族如果不顾伦常,马上就会消亡。古往今来,兄弟不和造成家破人亡的事例还少吗?

作为荣国府的掌舵人,维护宝玉和贾环之间的兄弟伦常,辞退挑拨是非的员工金钏儿,是王夫人做得最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