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皇太极登基之初,就在刻意打压掌权的几大贝勒。但因皇太极早逝,多尔衮、济尔哈朗等人又成为后金掌权的亲王。满清入关后,开始进入顺治统治时期,此时亲王掌权的局面再度被更改{随着多尔衮故去}。满清入关前,统治形势较为松散,随之亲王掌权的局面是可以被汗王接受的。但满清入关后,顺治、康熙两任帝王都开始有意集中皇权,而异姓王就是集中皇权的最大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满清入关之际面对的形势是怎样的呢?百姓抗拒满族入关统治中原,地方上有张献忠、李自成等起义军在作乱,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在山海关阻挡着清军入关。多尔衮随即做出决定,招降吴三桂,让吴三桂相助清军剿灭李自成。可以说清廷封吴三桂为异姓王,是被当时的形势所逼。入关时的吴三桂和清廷,彼此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清廷许诺封吴三桂为异姓王,作为回报吴三桂要为清廷出力剿灭李自成的叛军。康熙亲政后想要有一番作为,此时康熙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几个:一、裁撤三藩、二、和沙俄重新划定疆域,三、收复台湾、四、解决准噶尔边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过境迁,康熙执政时,清廷首要打击的对象已经不再是李自成,而是变成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咱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三藩没有起兵作乱,康熙敢在内患未除的情况下,对台湾和噶尔丹用兵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只有吴三桂三人身死,才能让康熙安心解决外部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编者觉得,即使吴三桂不起兵反叛清廷,康熙也不会让他善终。康熙决定裁撤三藩之初,孝庄曾建议康熙,不要对吴三桂轻易用兵。等到吴三桂自然老死的那一天,三藩之患自然会解除。不想急于有番作为的康熙,提前表露了裁撤三藩的态度。随即尚可喜先一步上奏康熙请求撤藩。尚可喜的上奏,其实是三人事先商量好的。三人是想借此举,来试探康熙对三藩的态度。康熙同意尚可喜的奏请后不久,三藩先后起兵反叛清廷{此时起兵叛乱的是夺了父亲权力的尚之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三桂背叛清廷时的主动权,其实已经不在吴三桂手上,而是落在康熙手上。耿仲明{耿精忠的祖父}、尚可喜都曾是辽东汉人。最初二人投靠的对象是皮岛抗金总兵毛文龙{二人还曾是毛文龙的义子}。毛文龙被袁崇焕诛杀后,二人才选择投靠后金。可以说耿精忠、尚可喜二人效忠的对象一直就不是大明{忠于毛文龙},二人都很仇视大明。随之便可以说,二人比吴三桂和清廷的关系,要更近一些{吴三桂曾忠于大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