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男性过剩,女性稀缺”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女性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剩余女性”的处境。这些女性可能频繁参加相亲活动,但始终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伴侣,因此她们常常抱怨没有合适的男性愿意与她们建立婚姻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种情况是否完全由外部因素导致呢?

让我们通过一个发生在河南省的例子来探讨这个问题。故事中的女性已经36岁,相貌平平,体形偏重,家庭背景也不特别出众。

但是,她对于潜在伴侣的选择标准却异常高。从二十多岁开始,她参加了许多次相亲,但至今仍未找到心目中的理想伴侣。现在,她的弟弟已经成家立业,而她仍旧与父母同住,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在最近一次相亲失败后,她回到家中抱怨对方没有选择她。她的母亲询问原因,她含糊回答说对方因为她有一个弟弟而拒绝她。

母亲立刻识破了她的借口,并直接指出:“你之前说人家因为你身高不满意,这次又说因为你有弟弟,其实问题在于你的年龄太大了!而且是你自己一直挑三拣四,这么多年来你一直没看上任何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你以后怎么办?”

非但没有接受母亲的忠告,这位女性反而责怪起父母来:“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你们应该怪自己没给我买房。我现在的房间朝向不好,阳光不足,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吸引到男人?你们快给我买房,这样自然就会有人愿意跟我结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样的回答,母亲感到无奈且气愤:“你从23岁就开始相亲,一直到现在36岁还在挑。你的眼光太高了,而且因为你提出的那些条件,你现在只能被别人挑选,还不一定能遇到合适的对象。”

这位女性在年轻时因为自身的一些优势而设定了三个高标准的相亲条件:聘礼必须达到50万元,婚后不用做任何家务,而且不能强迫生育,以免影响她的身材和健康。这样的要求显然非常苛刻,很少有男性能够满足这样的条件。

这位女性的要求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批评她的要求不切实际,也有人支持她,认为父母应该帮助她购买房产以提高她的婚姻市场价值。

但是,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父母是否有责任为子女的婚姻买单?如果子女不改变自己的期望值,即使拥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他们真的能找到幸福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现实中,很多年龄较大的未婚女性(被称为“剩女”)在年轻时可能因为种种优势而对伴侣有过高的期望。随着年龄增长,当这些优势减弱或消失时,她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选择范围变得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需要她们在择偶时更加实事求是,而不是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标准。婚姻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单方面的高标准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