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想必对于其中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这三位汉臣不会陌生,同时,对于他们在剧中的不同人生境遇以及最终结局,或多或少都会抱有一些同情和惋惜。尤其是周培公,他为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遭到康熙的猜忌以及朝堂上满洲官员的排挤,只得在盛京提督的任上郁郁而终,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在临终前还为康熙献上了耗尽他十年心血所著的《皇舆全图》,这不仅让康熙懊悔不已,也让广大观众是为之动容。

只不过,这些毕竟都是影视作品的演绎,与正史还是有着很大出入的,特别是在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这三人的人生结局上,《康熙王朝》中的演绎与正史记载可谓是大相径庭。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而他们的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梳理和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培公,确实劝降过王辅臣,不过他最终是以善终收场。

周培公,生于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湖北荆门人。周培公自幼父母双亡,生活困苦,曾担任州府衙役,之后便开始在王公贵胄的府上担任幕僚工作。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杀掉陕西经略莫洛,控制了整个陕甘地区,并且此时的王辅臣在康熙与吴三桂之间采取了“摇摆不定”、“首鼠两端”的策略,不仅让身在北京的康熙感受到了巨大威胁,更是极大的牵制了朝廷的平叛力量对其进行防范。

于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时候,康熙皇帝任命此前率兵平定蒙古察哈尔部叛乱的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领大军前去征讨王辅臣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平定王辅臣叛乱的主将,而图海则是他的副将,这就有点太“神化”周培公了。当时的图海,早已是中和殿大学兼吏部尚书,在朝堂上的地位仅次于索额图,排在百官的第二位,而他被康熙所封的“抚远大将军”,更是清朝时期最为显赫的军中职衔,只有如图海、福全、胤禵、年羹尧等少数亲贵重臣才担任过。

而此时的周培公仅仅是图海帐下一名普普通通的幕僚而已,其地位根本无法与图海相提并论,更加不可能让图海成为其副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劝降王辅臣,在历史上也确实是周培公所为的,而这也是周培公一生中最为“高光”的时刻。

此时的图海正在调兵遣将,准备进攻王辅臣,周培公向图海提议,由他前往平凉城内对王辅臣进行劝降。图海对此表示了赞同,当即将周培公的建议汇报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此事后,不仅对周培公是大加赞赏,还将其封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并命周培公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王辅臣。

就这样,在周培公的劝降之下,王辅臣就此决定率兵归顺清朝,并当即倒戈开始跟随图海讨伐吴三桂。而对于康熙来说,王辅臣的归降彻底使其不再有腹背受敌的顾虑,从而可以全力围剿南方的吴三桂势力,这便极大的加快了平定“三藩之乱”的进程。至于王辅臣,也在康熙最终顺利平定“三藩之乱”之后,担心自己被康熙打击报复,而选择了自尽。

鉴于周培公招降王辅臣的功绩,康熙皇帝将其升任为山东登莱道,并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同时追封其父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周培公并没有在登莱道任上只呆了三年多的时间,就选择了辞官归隐,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康熙皇帝的猜忌以及朝堂上满洲官员们的嫉妒,而是他与同僚们的不和,最终使得他选择了离开官场。

直到数年之后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周培公才主动选择重新入仕为官。

这一年,决定大清王朝与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建立的准噶尔汗国之间命运走向的“乌兰布通之战”打响。此时的周培公主动向康熙进献了平定准噶尔的条陈,这让康熙皇帝非常感动,于是他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在协助康熙处理盛京东进大军事务的同时,做好侧翼的防卫工作。而周培公也没有辜负康熙皇帝的厚望,给予了大军有力的支援,并为“乌兰布通之战”的最终取胜立下了功劳。

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在盛京提督的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的姚启圣,其人生结局是极为凄凉和惨淡的。

在《康熙王朝》中,对于姚启圣人生经历的演绎与正史中出入很大。

其一,就是关于姚启圣被罢免的经历。

姚启圣并没有过从地方督抚的任上一撸到底,只得担任类似于“弼马温”这样不入流小吏的经历,他只是因为违反朝廷的“圈界禁海令”,被从广东香山知县任上被罢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姚启圣走上福建总督的位置,更多的还是靠着他在平定“三藩之乱”时期的表现,是他自己拼搏得来的。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世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响应吴三桂,起兵发动叛乱,占领整个福建地区,并联合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向浙江以及江西等省份发动进攻。

这个时候赋闲在家的姚启圣就地招募乡勇,拉起来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来对抗耿精忠。康熙皇帝得知后,甚是感动,于是将这支武装力量划归负责平定福建叛乱的康亲王杰书统领,姚启圣也被留在杰书帐下,负责协助杰书平叛。最终,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时候,耿精忠投降。

康熙十七年(1668年),姚启圣凭借着其在平定耿精忠时期的功劳,被康熙皇帝提拔为福建总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三,姚启圣的人生结局极为凄凉,而导致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康熙王朝》中他的那位“好学生”施琅。

施琅曾是郑成功的部下,后因与郑成功交恶,选择投降清朝,在这之后其全家皆为郑成功所杀,施琅也就此与台湾的郑氏集团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最终决定武力收复台湾,但就统兵人选问题一直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这个时候,姚启圣主动选择推荐施琅为主帅,但这随即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一方面,施琅虽然精通海战,但在此之前,他与郑氏集团的三次大规模决战均以失败告终,已经失去了绝大多数朝臣对其的信任;而另一方面,就是人们担心,施琅与郑氏集团有着血海深仇,一旦施琅登岛,必然会大开杀戒,届时台湾必然是生灵涂炭。

然而,姚启圣却是一再坚持保举施琅为主帅,为此他不惜压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为施琅做担保,这才让康熙皇帝最终决定,让施琅挂帅,统领军队收复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面对姚启圣的力谏死保,施琅却选择了“恩将仇报”。

施琅先是要求将最初制定的他与姚启圣“二人协同平台”的方略,改为由他“一人独断”,就此将姚启圣排除出了决策层。当然,姚启圣还是选择了以大局为重,没有与施琅计较,继续为大军平台提供军需,协助军队作战。

但是,就在施琅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他又暗中联合与自己关系亲密的明珠等朝中重臣,对姚启圣展开了弹劾,使得立有大功的姚启圣仅仅获得了很少的赏赐,而他自己却被康熙晋封为了靖海侯,赏赐极为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