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雍正王朝》中的年羹尧,绝对堪称整部剧作中杀伐之心最重的人物角色。

在年羹尧与张廷玉面见的剧情中,张廷玉对于年羹尧“动不动就用兵弹压”的举动,曾给予了一番意味深长的教导:

“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戾气,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可转眼之间,年羹尧就将张廷玉的劝谏抛诸脑后,不仅将江夏镇上下七百余口百姓尽皆屠戮,更是在进行完劫掠后,将整个江夏镇付之一炬。年羹尧的残忍与暴戾由此便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年羹尧被雍正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领二十余万西北大军平叛期间,年羹尧更是将他的这份擅杀之心,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其中,既有年羹尧管辖之下的地方督抚,还有并非年羹尧直接管理节制的其他省份的官员,可是只要稍微触动了法纪,年羹尧便直接来个先斩后奏,丝毫不留情面。而这也使得全国上下各级官吏是人心惶惶,甚至将年羹尧唤为“魔头”,进而对其犹如“谈虎色变”一般,谁也不敢踏足西北军营半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即便是如此,还是有人不惧年羹尧的“淫威”,明知运送大营的粮草数量不足,同时运粮期限已过,按照既往情况肯定会被处死的情况下,依旧欣然前往,而这个人便是邬思道。

最终,事情的结果也没有如同此前,邬思道不仅被年羹尧封为上宾,受到了热情招待,其本人也从西北大营之中全身而退。

当然,这其中有着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年羹尧对于邬思道的一份尊重,而邬思道的出现的出现所带给年羹尧的那份“恐惧”与“担忧”,才是年羹尧如此热诚对待邬思道,并听从其劝谏,迅速出兵平定叛乱的根本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羹尧在西北的作威作福,很大程度上是在“待价而沽”。

年羹尧雍正的关系可谓是非同一般。

他是雍正的藩邸故人,这个标签不仅是年羹尧本人一生都在背负,就连其家人也永远无法改变这一现实,可以说从八旗制度上来说除了依附于雍正,年羹尧再无其他选择。与此同时,此时的雍正已经迎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两人之间既有着主仆关系,更是有着亲缘关系,已经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可对于年羹尧来说,他一直都想要获得更多的自主与自由,以至于他从“九子夺嫡”的时候开始,就在进行着疯狂的试探。

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只是安排其前往江西镇去捉拿任伯安和刘八女两位钦犯,同时查明《百官行述》的下落,可年羹尧却将全镇百姓进行了屠戮,并且还瞒着雍正私自侵吞了整个江夏镇的财富。

在这之后的年羹尧,在得知自己将要成为陕甘总督的时候,在没有和雍正做任何汇报的情况下回到北京,并且也没有优先到雍正府上进行请安与协商,擅自一人在北京城内上蹿下跳,想要“脱离”雍正以谋求“自立”的心思可谓是昭然若是。

最终,雍正还是通过一系列的雷霆手段,让年羹尧暂时性的认清了现实,更是明白了自己除了依附于雍正再无其他出路,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年羹尧便“老实”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西北战乱又起,年羹尧奉命领兵出兵西北,前去平定叛乱,这无疑是让年羹尧看到了新的契机。

当然,此时的年羹尧并不是想要“自立”或者是背叛雍正,毕竟雍正已经登基称帝,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年羹尧要的只是更多的权力、地位、财富,以及此前他一直就非常在意的自主和自由。

于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的“待价而沽”,以换取更多的政治利益,年羹尧便是选择了“拖”的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年羹尧对于叛军,是极为的“宽容”。

年羹尧统领的西北大军虽然将整个青海团团包围,看似摆出了一副要将叛军活活围困死的态势。可实际上,年羹尧并未真的下“死手”,他给予了叛军充分的“生存空间”,并且主动导演了一出“灯下黑”,故作不知叛军主力位置,极力延缓决战时间,以使得西北的局势维持现状。

另一方面,对于自己这一方的人,年羹尧又是出奇的“狠辣”。

如果说,军前擅杀富宁安,是为了震慑军中的反对势力,以树立年羹尧自身作为统帅的威信,此举尚是情有可原,可年羹尧对于其他省份的地方官员,也一样的痛下杀手,确实是过于的上纲上线了。

为了支援年羹尧打仗,不仅雍正掏空了国库,就连地方府库的存粮和存银,也尽皆送往了西北,遇到数量不足或者行期延误的,按理说确实是应该体谅地方的难处。可年羹尧却丝毫不留情面的将这些官员斩杀,弄得全国上下是惶恐不安,都将西北视为“禁地”,为保自身性命只得敬而远之。

可反观年羹尧这面,却是根本没有体会国之艰难,依旧锦衣玉食,铺张浪费,与在朝廷之中节衣缩食的雍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年羹尧并不是不知道国家的困难,以及雍正的困难,他这样做,只是希望籍此谋求更多的政治利益,毕竟,只要叛军一天不灭,年羹尧就可以继续耀武扬威,盛气凌人的对待所有人。而年羹尧现在不仅要是的现在如此,即便是叛军平定之后,也需要的同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