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这两天电视剧《追风者》时,我始终对一个情节感到不解:为何魏若来不一枪毙了恶名昭彰的剥皮怪林樵松?

面对这样一个血债累累、双手沾满革命鲜血的敌人,魏若来的选择似乎让人费解。

然而,这恰恰展现了当时苏区红军的严谨纪律和法治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想一下,如果看见一个嫌疑人就直接枪打腿打手,无组织无纪律不审讯,那和军阀和侵略者有什么区别?还有人民跟随红军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当时的苏区并非无法之地,而是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国家雏形。

在这个雏形国家中,对待俘虏有着明确的政策和规定。俘虏的处置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需要遵循组织纪律和法律程序。

魏若来作为一名红军战士,他深知这一点,因此即便面对林樵松这样的敌人,他也不能私自处决。

其次,苏区红军有着优待俘虏的传统。

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红军的人道主义精神,更是为了扩大红军队伍、争取更多民众支持。

在当时的环境下,红军面临着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优待俘虏不仅可以减少敌人数量,还能通过感化俘虏来瓦解敌方斗志。

因此,即便林樵松罪大恶极,魏若来也不能违背红军的政策和纪律,私自将其处决。

再者,魏若来作为红军战士,他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人民群众和红军的安全。

在林樵松投降的瞬间,魏若来敏锐地察觉到了会场上的炸弹威胁。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他果断地选择了鸣枪示警、疏散人群,而不是去击毙林樵松。

这一选择体现了魏若来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责任心,他深知在危急关头,保护人民群众和红军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魏若来之所以没有击毙林樵松,还因为他希望通过公审大会来揭露林樵松的罪行,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

在当时的苏区,公审大会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通过公审大会可以震慑敌人、教育群众、凝聚力量。

魏若来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希望通过公审大会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林樵松的罪恶行径,从而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林樵松自身的狡猾和残忍。他利用投降的机会企图制造混乱、制造伤亡,这种行径无疑加剧了红军对他的仇恨。

然而,即便如此,魏若来仍然坚守着红军的纪律和法治精神,没有私自处决林樵松。

魏若来不一枪毙了林樵松并非因为他对林樵松的罪行视而不见或心慈手软,而是因为他深知红军的纪律和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他明白,在当时的苏区,对待俘虏需要遵循组织纪律和法律程序,不能私自处决。

同时,他也深知保护人民群众和红军的安全是首要任务,因此在危急关头选择了鸣枪示警而不是击毙林樵松。

最终,他希望通过公审大会来揭露林樵松的罪行,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并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

林樵松至死不知魏若来为何不一枪击毙他,这或许是他最大的悲哀。

他以为自己的狡猾和残忍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却不知在红军的纪律和法治精神面前,他的罪行无处遁形。

而魏若来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红军战士的忠诚和担当,他坚守着红军的纪律和法治精神,为革命事业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今天看来,《追风者》中的这一情节或许有些让人不解和憋屈,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苏区红军的严谨纪律和法治精神。

这种精神是红军能够战胜敌人、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

同时,这一情节也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组织纪律,不能因个人情感而违背原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纪律、有法治精神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