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江300兆瓦风电项目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龙江县,占地面积4.85万平方米,共安装48台6.2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主要施工任务包含临时道路、风机基础、混塔及风机吊装、集电线路及升压站、送出线路五大系统,是全产业链交钥匙工程。自开工以来,面对工期紧张、气候影响、施工体量大等难题,建设者们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敢想敢拼、创新创效,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演了一场“呼风唤雨”的壮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设完成的齐齐哈尔龙江县风场

赶在春耕前

48个风机基础起来了

项目于2022年10月开始全面施工,此刻的东北已值深秋,即将到来的寒冬对建设团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按工期安排,48个风机机组基础需要在次年春天到来之前完成70%以上建设。东北的冬天室外温度可达零下四十度,风电机组基础直径24米,深度3.3米,常温下分层浇筑、定型、养护全流程5天可完成一座,如按正常流程和工法施工,不仅无法按时完成节点进度,低温也会导致水泥无法凝固,造成基础粉化甚至塌陷的情况。为此,项目团队打响了进度和“超低温混凝土浇筑”保卫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浇筑的第一个风机基础

团队创新思维、大胆实践,在多方论证、试验调研、技术攻关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基础浇筑方案由分层浇筑改进为一次性整体浇筑,一举将单个基础的工期从5天缩短到3天。施工中通过优化钢筋绑扎、模板支设等工序工法,动态调整混凝土坍落度,保证浇筑的连续性和浇筑质量。

针对室外低温,项目采用“搭暖棚”的方式,在风机基础外部搭好暖棚,保持内部温度恒定,浇筑时28辆穿着“羽绒服”的混凝土罐车和2辆泵车连续作业,现场技术员全程盯控近20小时,确保千方混凝土顺利浇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工人员在搭建好的暖棚中进行作业

2022年的冬天,被雪覆盖的广袤龙江田间,处处升起团团“暖棚”蒸汽……一个月时间内,项目团队团结一致、日夜兼程,最终在春耕之前将风机基础全部完成!

有时“借风使力”

有时“等风停下”

龙江地处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具有先天的风力优势,建设团队针对不同施工环节对风力的要求,动态调整作业方法,有时“借风使力”,有时“等风停下”。

风机塔筒是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达140米,由36节144个环片拼接而成。在纵向拼接的过程中,塔筒越高风力也就越大,建设者巧妙借助高处风力,在环氧结构胶作用期的30分钟内,将塔筒进行轻微晃动,利用环片顶部预埋的定位销相互定位,保证塔筒的垂直度,错变量不超过正负5毫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调整位置进行定位的混凝土塔筒

风机叶轮由3片风叶与1个轮毂构成,总重达86吨,安装时需起吊至140米的高空。建设团队在每辆履带吊的顶端安装一个测风器,结合天气预报和潮汐APP进行实时风速观测,并通过升级履带吊吨位、严控作业流程、每日巡检等方式紧盯吊装安全,宁愿“一等再等”,绝不冒险作业。建设过程中,80%以上的叶轮都是在凌晨4时至7时,即一天中风最小的时刻完成起吊和安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叶进行“翻身”环节

聚焦新质生产力,逐绿而进!

作为中国铁建最大陆上风电项目以及黑龙江省重点工程,项目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科技创新,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解决超高风电塔筒施工过程中测量机动性差、施工效率低等问题上,项目团队创新性地融合激光雷达+无人机测控技术,通过引入动态控制机制,最大程度保障了数据的准确性与精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激光雷达+无人机测控原理

此外,项目配合严寒地区超高风机研发了《混凝土风电塔筒分片分段预制拼装施工工法》,所使用的工法技术被评为国内领先,并已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专利4项,有效推动今后更高风电设备应用,协同上下游企业打造韧性产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工人员在预制拼装平台上进行单节塔筒组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工人员正在将吊带安装在吊点上

齐齐哈尔龙江300兆瓦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投产后,年均发电量达83370万千瓦时,每年将减少391.83吨二氧化硫和70.0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有效减轻大气污染,加快优势资源转换,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吕晓洁、丁怡然、凌贤哲、高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