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终于结束了战乱的局面,却也面临更多新的挑战,除了国内的问题外,还有和“老大哥”苏联的关系。

50年代末开始,中苏逐渐出现分歧,发生一些小摩擦,到1969年矛盾越来越尖锐,大战一触即发,形势十分紧张,毛主席甚至做出指示:“中央领导人不要集中在北京。”

1969年发生了什么?毛主席为何做出这样的指示?

一、珍宝岛之战

自60年代初开始,中苏的矛盾日益表面化,苏联在中国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催债、撤走专家,所以那时候中国的建设和科技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力更生。

之后,两国持续交恶,1964年,双方都召回了大使,处于断交的边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些都还只是一些小摩擦,两国勉强还可以维持和平的表面,但1969年的珍宝岛之战彻底打破了两国关系。

1968年12月27日,苏军登上珍宝岛,对我国的边防巡逻人员进行殴打,后来的两个月,双方又发生多次摩擦,直到1969年3月2日,直接爆发武装冲突。

这场交战在中苏国内都引起很大轰动,各种游行不断。

对此,毛主席强调道:“中苏之间很可能爆发战争,要做好打仗的准备,而且是大打,甚至可能打核战。”

毛主席一向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一战苏联先动手,边防战士们被迫进行自卫反击战,最终打退了敌人。15日,苏联又增派装甲军,周总理一点头,我军再次对苏军开炮,直到对方再没有增援部队。

在这场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军队毫无疑问处于劣势,火力和装备都远不如苏联。但是从最终的作战结果来看,中国是成功的。

3月15日战斗结束了,毛主席指示:“到此为止,不要再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珍宝岛事件后,毛主席的预测还是比较乐观的,并不想把冲突扩大,但苏联为了报复中国,8月13日竟对新疆裕民县铁列克提地区的一支巡逻队发起突袭,这支30多人的巡逻队全军覆没。

之后,苏联认为中国一定会发动战争,于是先发制人,拉拢盟友,制造舆论。

二、全国紧急戒备

苏联的举动让毛主席和中央都感到紧张,为了国家安全,毛主席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8月27日,中国得知苏联正和东欧国家讨论向中国实施核打击,试探其他国家的态度。

毛主席感受到威胁,于是表示:“若发生核战争,形势将十分危险,所以中央领导人不能都集中在北京,要分散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马上进入紧急备战状态,疏散城市人口,迁移工厂,号召人民深挖洞,广积粮。

在军事上,中央军委立即向东北、华北、西北军队做出指示:“进入紧急备战状态。”

那段时间,全国上下都笼罩在即将发生战争的紧张氛围中。

9月3日,越南党领导人胡志明去世,他是中共的“铁哥们”,因此周总理特地前往越南吊唁。因为当时和苏联之间紧张的气氛,周总理4日去越南,当天就回来了,连追悼会都没有参加。

作为军委负责人,林老总也相当谨慎。9月30日,林老总视察西郊机场,第二天就是国庆节,而且苏联又喜欢搞突然袭击,所以林老总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发现地面的飞机摆放过密,担心万一发生敌袭损失惨重,于是下令:“疏散机场的飞机,在跑道上设置障碍物。全军进入一等战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庆大典上,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要登上天安门城楼,为保证他们的安全,军队特地秘密调了直升机,停在城楼后面的空地,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及时疏散这些领导人。

好在苏联那边没有什么行动,国庆节总算是有惊无险的过了。

三、后续发展

之前中苏商量,10月20日,两国代表团在北京举行谈判,毛主席担心这是苏联放出的烟幕弹,怕他们到时候动手脚,于是再次提出:“中苏谈判前,必须确保在北京的中央领导人和党政军领导机关全部疏散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毛主席去了武汉,林老总去了苏州,周总理转移到西山的战备指挥中心,其他领导人也全部疏散完毕。

最终,这场战争没有爆发,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些准备并非没有意义,毕竟谁也没法保证不会打仗。

那段时间国内局势也有些混乱,因备战而紧张的氛围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之前的混乱,起到了转移注意力的作用。

自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就彻底撕破了脸面,曾经苏联是中国最大的盟友,如今的决裂给中国带来很大打击,但也为中国外交提供了新的思路。

曾经苏联给中国提供帮助,却也处处霸道的限制中国,决裂后中国可以更加独立自主,有人说:“这是中国外交真正独立的开始。”

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开始与中国亲近,直至后来中美建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反观苏联,为给中国西部边陲施压,于1979年12月入侵阿富汗,之后10年陷在这滩泥沼里出不来,这也成为以后解体关键一环,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