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8日讯今天起,系列微纪录片《国宝在山东》第一季将在山东卫视首播,6件出土于山东的国宝级文物将依次走入人们的视线。

我们能从这6件国宝中读到什么?在系列微纪录片国宝在山东》第一季中,观众们将透过这些珍贵文物开启时光旅程,领略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博大精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齐鲁大地上丰富的文物,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出土于此的众多国宝级文物,串联起五千多年文明史发展脉络,呈现出一幅令人动容的时代文化画卷。《国宝在山东》第一季,以珍藏在山东各个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为切入点,生动展现文物背后蕴藏的故事,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

这其中,既有萌态可掬的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也有“阳光开朗”的商代亚醜钺、大气精美的鲁国大玉璧,还有完整记录西周王室册命官员礼仪制度的西周颂簋以及早已声名远扬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这些文物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内涵,值得人们一探再探。比如“薄如蛋壳”的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证明了4000多年以前山东龙山文化制陶业的高度发达,可以说是中国史前制陶业的巅峰之作;再比如出土于山东省嘉祥县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生动见证了先秦两汉时期山东儒学的兴盛。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以往展现文物历史的纪录片,《国宝在山东》一改庄重严肃的叙述风格,采用大量三维绘画和兼容互联网思维的表现手法,以通俗易懂的表达讲述每一件文物,并用沉浸式人物故事带观众重返“历史现场”,这样的表现手法更容易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让观众们能更好地领略国宝文物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时间的脚步,一刻不停。通过《国宝在山东》,观众会发现,这些珍贵的文物串联起散落的历史碎片,呈现出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更传递出尊重历史才能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

通过人文历史类的节目与历史对话、与大众沟通、与时代共振。对出品方山东广播电视台而言,纪录片已经成为其繁荣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抓手。其中,关于人文历史类的纪录片,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山东台先后推出包括《城子崖》《大汶口》《武梁祠》在内的多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广受好评。纪录片《城子崖》收视创下CCTV9当月同时段最高,相关短视频全平台播放量超2.2亿。

纪录片《城子崖》中,通过运用情景再现方式还原历代考古人对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过程,让沉寂千年的海岱文明“活”起来;纪录片《大汶口》中,通过讲述考古工作者对大汶口遗址的发现、发掘,以及今天对大汶口文化研究、保护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还有纪录片《武梁祠》,从艺术、历史和人文等多个角度,立体展示了嘉祥武梁祠的独特魅力……纪录片之外,山东广播电视台还推出文化溯源节目《馆长来了》、广播微短剧《镇馆之宝》等丰富多彩的人文类节目,以不同的形式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全方位、多角度呈示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璀璨。

深耕文化沃土、倾听时代声音,以“悠久文明 青春中国”为定位的山东广播电视台,不断擦亮“鲁派纪录片”的时代名片,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聚力前行。

闪电新闻记者 贺晓菲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