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哄动一史

编辑丨哄动一史

洪武十三年(1380年),时年七十二岁的宋濂,因其长孙宋慎卷入牵连甚广的胡惟庸案,而被朱元璋贬谪四川。

贫病交加的他在充军途中,路过一间破庙。北风怒号,天寒地冻,须发皆白的宋濂蜷缩着枯瘦的身子,想着自己一生行事磊落,无愧天地,到头来竟落得如此下场!不禁悲从中来,突发恶疾,结束了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宋濂不仅是太子朱标的授业恩师,还为天下众多寒门子弟设计了一套登科之路,让他们有了翻身的机会!

那么,勤勤恳恳为明主服务的宋濂为什么会触怒朱元璋呢?朱元璋又为何非要致这位开国功于死地呢?

勤奋好学。生不逢时

元朝至大三年,在母胎才七个月大的宋濂呱呱坠地,由于早产,父亲担心他体弱多病,因此最初给他取名为“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宋濂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曾做过元朝的太常少卿,父亲也官至礼部尚书,可以说,宋濂的祖父两代人都是负责元朝礼乐文明、祭祀考试的高级官僚。

但宋濂却生不逢时,由于从小体弱多病,哪怕是一点风寒,都要卧床好几个月。幸而他的祖母金氏与母亲柳氏对他疼爱有加,他才得以化险为夷,平安长大。

尽管身体不行,但宋濂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而且求知欲望特别强烈,恨不得能将古今图书全部阅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元末天下大乱,宋家也家道中落,乃至他唯一的读书愿望都很难实现。家中没有了读书条件,小宋濂便找遍乡里借书看,秉持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原则,宋濂每次读完书都及时归还。

由于时间仓促,书上的内容无法吸收,宋濂便想到了抄书这个笨办法,哪怕是在寒风刺骨的冬天,他依旧笔耕不辍,即便双手麻木、僵硬,也要在规定的期限内把书抄完。

宋濂从小便对读书这件事具有极高的天赋,别人当成痛苦的一件事情,他偏偏乐在其中。据传,他入学的第一天,便能将启蒙读物《蒙求》上的2484个字倒背如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一经传颂,宋濂便在坊间有了“神童”的称呼。不过,古往今来,有许多小事济济,大事了了的案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但,宋濂却能从一而终,一直将读书视作人生的头等大事,即便生逢乱世,也没有浪费老天爷给他的天赋,一直勤奋努力,博览群书。这种习惯直到他老年还一直坚持的,他还写下的名篇《送东阳马生序》,激励年轻学子奋发有为,珍惜光阴。

潜心教学,不慕名利

宋濂在二十岁时拜名士吴莱为师,而后便做了“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的教书先生。这里丰富的藏书让宋濂流连忘返,他整日沉浸在书海,如痴如醉地吸收学问,日子过得悠哉乐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郑义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宋濂,打造了自己阵容强大的朋友圈。浙东地区的名士文豪都欣然与他交往,郑义门成了他们频繁聚会的场所,经过日积月累的研究与交流,宋濂的文学功底突飞猛进,写出来的散文洒脱飘逸,淳朴自然,一时间,名声斐然,连许多外国友人,都将得到宋濂的文章当作人生的一大幸事!

有一次,一个来自日本的使臣,一掷百金,求购宋濂文章。宋濂获悉后,一脸的不屑,他认为自己贵为上邦臣民,却接受蛮夷小邦的钱财,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元至正九年(1349年),元顺帝邀请宋濂去做翰林编修,但宋濂对元朝的苛政相当恼火,果断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躲避元朝廷的骚扰,宋濂干脆归隐山林,1350年,他跑到仙华山,当起了道士,同时著书立说。六年后,又迁至小龙门山。

至正十八年的春天,睦州被朱元璋率军攻下,为躲避战乱,宋濂让家人迁入浙江诸暨。

又过了一年,朱元璋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后又经李善长等人的推荐,宋濂与刘伯温等人正式归入朱元璋麾下,至正二十年十月,宋濂成为了朱标的启蒙老师,为他讲授“五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史著书,改革制度

朱元璋夺取天下后,宋濂被朱元璋任命为修撰《元史》的总裁官。

也许曾经淋过雨,宋濂一直想做一个“撑伞人”,生逢乱世,入仕无门的宋濂,如今终于得到了明君的重用,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他果断抓住机遇,准备放手大干一番。

宋濂一面研究治国之道,为恩公献计献策,一面关心教育制度,为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扇考取功名的窗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担任国子司业期间,宋濂制定了国子监的教育制度,主持完成了明朝皇家图书馆大本堂,将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做了完善,为寒门子弟出将入相提供了极大的机遇。

虽然,他制定的制度,后世人多有诟病,但不得不说,宋濂是寒门子弟的福星,正是他所制定的制度,才使得更多的穷苦人家,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后来,朱标当上了太子,宋濂也承担了所有皇子的教学任务。他对皇子们的要求十分严格,一年到头,只有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皇子、皇后、皇上生日共十八天假期。而且,一天之中,除去吃饭、睡觉的时间,足足要学习六个时辰,若是现在,这叫做严重的“教育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学问深厚,宋濂还是个讲求实际、厌恶奉承之人。洪武五年,降雨不断,当大臣、百姓纷纷向朱元璋贺喜,称这是祥瑞的时候,宋濂却不以为然。

他告诉朱元璋,春秋时期的书籍,只记载灾祸,不记载祥瑞,朱元璋深以为然!其实,朱元璋是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大老粗,因此,对于以文治国,朱元璋是不擅长的,好在他礼贤下士,不懂就问,这时候宋濂便派上了大用场。

宋濂给朱元璋推荐《大学衍义》这本书,并且告诉他,皇室成员的每个人都要学习。朱元璋听后,便命人将书里的重要知识点统统刻到墙壁上,让满朝文武理解、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伴君如虎,惨遭排挤

尽管朱元璋对宋濂相当倚重,但多疑好猜的性格,还是让他在宋濂身边安排了密探,随时随地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宋濂的行事相当磊落,每当被朱元璋问及在家私下干了什么的时候,宋濂总是如实回答,一点也不隐瞒。

朱元璋对宋濂这样的态度相当满意,对他做出很高的评价,说他“未尝有一言之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宋濂对于皇家机密要事,却可以做到守口如瓶,只字不提。为此,他还特意在宅前种下一颗温树,向来客传达“严守规矩”的用意。

然而,作为太子朱标的老师,日渐老迈的朱元璋却对宋濂产生了忌惮之心。由于宋濂内心一直崇尚儒家治国,导致太子朱标过于软弱,这让朱元璋对宋濂的教育方式产生厌烦之心。

偏偏朱标却每每将“我老师说”挂在嘴上,因此,当作为父亲的朱元璋与儿子观念产生分歧时,都会将对儿子的责怪迁怒于宋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十年,宋濂告老还乡,临行时,朱元璋还送了宋濂一件“百寿衣”,希望他能长命百岁。宋濂也承诺每年到宫里拜见朱元璋一次,看似一副君臣和谐的景象,然而,在这景象之外却暗藏杀机。

命运终究没有给宋濂一个完美的结局。三年后,宋濂之孙宋慎被卷入胡惟庸案,宋慎本人当即被处死,宋濂次子、宋慎的叔叔宋璲也被连坐杀害,后宋濂也被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子朱标获悉此事后,当即跑到父皇那儿替老师求情,朱元璋一脸不屑,对儿子说,自己是在为他日后的皇位铺平道路,像宋濂这样有影响力的股肱大臣不得不防。

朱标见自己的力量单薄,便请母后马皇后为老师求情,后来,经过马皇后耐心劝说,朱元璋才饶了宋濂一条性命,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宋濂还是如文章开篇所说的那样,被发配到了四川茂州,结果,在夔州的一所破庙内,结束了自己七十二年的坎坷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生不逢时而发奋图强,著书立说,幸遇明君却遭到猜忌,晚景悲凉,对于宋濂来说,这一生有诸多的不完美,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然而,他却始终都能以一名读书人的操守与担当,去完成自己应尽的使命。天下的寒门子弟应该感谢他,正是他感同身受的制定考试制度,才给穷苦孩子希望与机会,大明王朝也应该感谢他,正是有了他,大明王朝才有了仁义治国的总基调,使得五大三粗的朱元璋,也能成为有道明君!

参考资料: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