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雯

今天(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江苏主会场活动以国际博物馆协会公布的“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省市一体联动的方式,策划了 “云上博物”主题直播、“博物馆之夜”等活动,宣传推介全省各地3大系列100项博物馆特色重点展示项目,展现出江苏博物馆丰富多彩的“看头”。

创意加持、花样百出的打开方式,让博物馆“热起来”、传统文化“潮起来”。

博物馆是承载历史、凝结记忆的文化场所。近年来,随着《只此青绿》《国家宝藏》节目的“火爆”,以及马面裙、簪花等国潮服饰“出圈”,穿汉服买文创、逛博物馆成为一种“潮流”,文化自信越发深入人心。江苏各地博物馆牢牢掌握“流量密码”,整合资源、创新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南京市博物馆推出“江南那片海——宁沪杭馆藏海派书画展”,一件件文物连缀起历史的记忆,使书籍之上抽象、模糊的文字触目可及。而针对数字化传播的新趋势,策展“新玩法”频出,惹人注目,苏州丝绸博物馆推出“丝绸上的浮雕”专题展,利用AI技术互动程序让游客亲身参与“织造”过程;连云港市博物馆则发布“连博奇旅·恬风诗令”招募天下“通关客”,沉浸式感受城市变迁、名郡魅力……让博物馆充分发挥其说尽历史、汇尽文物的功能。因此,最大限度贴近人们了解历史的需求,已经成为各大博物馆吸引观众、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破圈之钥”。

一次博物馆之旅,是一场历史长河的徜徉,也是增加文化自信的旅途。

约“搭子”逛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2023年,国家博物馆3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超过60%,年轻人成为逛博物馆的主力军。从洛阳博物馆“沉浸式戏剧”“剧本杀”到西安博物院“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以及河南博物院的数字考古盲盒,越来越多博物馆主动贴近年轻人的需求偏好,充分满足了年轻人走进博物馆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需求。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创新文化的表达中用大众易于接受、易于感知的方式让文物与传统文化“活起来”,有生动的故事、有合适的温度,在涵养文化自信中书写更多“双向奔赴”的新故事。

挖掘生命力,才能延续“热乎气”,让博物馆从“网红”变“长红”。

于博物馆而言,通过展品、展览吸引观众是应有之义,但如何才能让游客从“看得见”到“看得懂”,从“打卡观光”到“沉浸式理解”,更是各地博物馆应当深刻思考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创新的形式、优质的服务,不断挖掘“博物馆+”内涵。如“马踏飞燕”玩偶、川蜀麻将摆件、万物皆可雪糕等将“出圈”演绎到极致。此外,多地博物馆开发“博物馆+研学旅行”精品路线,还有不少博物馆馆长亲自下场,化身“金牌讲解员”,使游客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打造高满意度的参观体验。另一方面,“科技+文化”才能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如:基于敦煌文物数字化成果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大唐不夜城“盛唐幻镜”AR导览体验项目等,运用元宇宙、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让传统优秀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正是在细节处“用心”,让博物馆从“门可罗雀”到现在公众期盼的“天天见”,不断拉近了文物和社会公众的距离,在辨读历史的浩瀚风烟中,孕育了博物馆的繁盛,也将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