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中美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转折,尼克松和基辛格其实都很紧张,他们一度以为,中国代表可能在谈判进行一半时,喊一声“滚出去”。

但事实却非如此,在尼克松踏上中国土地前,中国的确与美国无声连过“三招”,只不过这“三招”比起美国以为的“骂人”,要高明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为何一改常态】

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中美关系在外界看来疑点重重,很多国家认为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而这样的印象并非一日形成,起码在尼克松上台前,美国还在对中国大搞“严格封锁禁运”。

那为何尼克松上台后,美国一改常态,主动访华示好?

我们看这时候的美国,它其实外强中干,十分心虚。

一是二战后“美国独大”的优势没了。

大家都知道,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但真实情况是,当时只有美国占据绝对地位,这也是美国敢对苏联发起“冷战”的原因。

苏联开始时不敢惹美国,因为它损失了两千万人,无数钱财武器要恢复,后来赫鲁晓夫上台后,也宣称要和美国搞“和平共进”外交。

但是大熊总装不了维尼熊,苏联经过了十几年的休养生息,逐渐缓过劲儿来了。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宣称苏联要大搞霸权主义,最好可以继续在亚洲扩张,并威胁太平洋。

这时候美国不高兴了,前两年怎么真信了赫鲁晓夫的“念经大法”,养虎为患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美国要找能“挟制”苏联扩张的可靠伙伴。

二是美国“后腿”被扯着,国内的事已够它烦了。

多年来越战的后续麻烦,把美国摁死在泥潭里,国库空虚不说,民众对政府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高。美国人要发展,要人权,要政府重视未来,不要“一味干蠢事”,比如看着中国强大起来,还假装瞎子。

而在尼克松上台前,反对者就瞄准了他,抨击道,“历史证明,可以对中国的发展遏制,但封禁闭锁真的够愚蠢。”

尼克松本来就不反对与中国交往,甚至颇有好感,只不过在上台前不敢太露倾向。到他坐稳总统位置后,就开始想办法给中国高层“吹友好之风”。

而对于尼克松的种种政治动作,他身边有个人看得最清楚,那就是“特殊助理”基辛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辛格:我其实有恐惧】

基辛格是个妥妥的二把手,他这个人有个优点,就是特别擅长审时度势,有长袖善舞之外交才能,对尼克松的种种动作,他都予以最好辅助。

而在得知尼克松想与中国往来的倾向后,他开始尽力促成。

1970年6月,尼克松试探着让美国驻法国大使与中国在法国的大使联系一下,探听中国方面对“两国交好”是什么态度。

当时,中国大使收到的信息是这样的:“尼克松认为华沙论坛太公开,也太拘谨,美方希望另外打开一条保密通讯的渠道。”意思很明了,尼克松希望另辟渠道同我国来往。

毛主席和周总理立即就明白了尼克松话里的含义,进行反复的权衡和思考,决定发出愿意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信息,以示对尼克松的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辛格后来说,美国政府其实在这方面有点迟钝,颇有“无门不得入”的感觉。比如最开始的时候,他和尼克松一度没看懂毛主席让中央报纸刊登“与美国人合照”背后的深意。

直到“乒乓球外交”事件的发生。

这次外交关系,起于1971年3月到4月间在日本的世界乒乓球赛。

当时,美国年轻球员科恩误坐中国球队的车造成“美丽邂逅”,之后两国领导人顺水推舟,搞了一次乒乓球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

4月下旬,周总理请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出面,帮助中国传给尼克松口信:最好是派基辛格博士来中国谈谈,当然,如果是尼克松本人想到中国访问,那中国都将完全欢迎。

而尼克松一接到口信,就和基辛格紧急商量,讨论回复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尼克松连向中国发回三个口信,主要意思是,让基辛格先到中国秘密进行一次“预备谈话”,日期可定在6月15号后。

到5月底,周总理在毛主席批准后再给口信,作为中国政府的正式回复:毛主席欢迎尼克松总统来北京作访问,周总理也欢迎基辛格博来中国先作预备会谈。

注意,这个时候的世界背景格局依然紧张:苏联囤积重兵,压在与中国的边境上,而印度则梗着脖子,坚持着不与美国和谈。而这一切都将在他们获悉中美可能建交后发生改变。

1971年7月9号凌晨4点半,基辛格乘坐巴航波音707秘密降落于北京,叶剑英元帅等人前往迎接,此时世界各国的记者都恍然未觉。

出乎意料的是,基辛格表现得非常紧张,起码从机场到会谈室的距离,他都一脸严肃,而随行人员更放不开手脚,个个察言观色。

后来基辛格还对中方说:尼克松总统和我说,万一中国谈判人在谈判桌上发怒,说“打倒美帝国主义”,并且让我们滚出去,那我就需提前想好应对的方法。

但事实证明,基辛格的这些担心都没有发生,周总理真诚的关怀与笑容,很快让基辛格代表团放下戒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国高层领导甫一见面,都明白身负重任,因此格外注重和小心。但在此后为尼克松访华做的种种“预备”中,还是会起摩擦。也因此,在周总理的主持下,中方与美方无声连过“三招”,招招关系中国国家主权,中国也是通过这数次过招,给之后与其他国的外交划下界限。

正式谈判前先过三招

这第一招,是基辛格提出的“联合公告”疑问。

基辛格第一次访问虽说是密访,但隐藏不了多久,后面总得公开,怎么写公告就很重要。比如得解释:为什么美国总统尼克松要先访问中国,而不是中国领导着急访问美国?

一开始的原稿,写的就是尼克松要求来访,于是中国就邀请他前来。但是基辛格认为不好,理由是“其他国家一看,还以为美国总统尼克松想去中国旅游”。

周总理微微一笑,他明白,基辛格是认为驳了美方的面子,于是,他让改成:中国因“获悉”尼克松总统想要来访,于是向其发出正式邀请。

这也是毛主席的授意。

这么一改,就变成美、中“两两相望,两厢情愿”,不存在“你高我低”的意思。基辛格一看,这个改得好,他一高兴,还要求在“接受邀请”前加上“愉快地”三个字。

中方自然无话,表示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招,让开局谈判皆大欢喜。

第二次谈判过招,是在1972年元旦过后,尼克松政府派的一支“先遣小分队”到中国后。

当时已经定下尼克松在2月21日至28日来访,因此有大量细节需共同安排。

带“先遣队”来的是美国的黑格准将,他提出,尼克松到中国后,仍然要乘坐美国“空军一号”飞机,完成北京——杭州——上海的空中行程。

另外,因为美国宪法给美国总统一个特殊权力,就是“发动终极战争令”,因此,尼克松的专车也将由飞机运来,还有一批特工保卫人员,也要在专车上保护美国总统。

关于“发动终极战争令”,大家可以参考后来特朗普和拜登等走哪提哪的“核按钮箱”。

只是,提议归提议,不代表中国就会同意,周总理直接让谈判人回绝:

中国没有向其他国家开放领空的先例。在中国,应当“客随主便”,可放心换乘总理专机。“空军一号”可跟在总理专机后面,以便尼克松与国内随时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周总理还指挥把自己的防弹红旗轿车换给尼克松去坐。

美国人见没得商量,也只得同意。

这个事刚解决,还有一事,也关系重大,即美国提议在中国建设“通信卫星基地”的事,理由是尼克松访问期间,随行记者想要全程向全球直播 。

周总理同意直播新闻权,但拒绝美国在中国建通信卫星基地,他说,这是我们的国家,建基站同样事关国家主权,绝不能同意。

周总理最后提请了另一方案:有请美国谈判人负责为中国政府租用卫星终端站,但期间所有权归中国所有。然后,中国再向美国收取使用费。

周总理嘱咐谈判人:在出租金和收使用费上,都注意合适二字,我们中国不会当“冤大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第三招,因为无懈可击,这招最后美国仍需接下,也不得不接下。

只是,美国谈判人后来仍忍不住对中国谈判人之一熊向晖说:你们的周总理实在是太厉害了,我从没见到像他一样做事强势,却又让人因折服策略而无法拒绝的外交家!

熊向晖姿势谦逊,但笑不语。

结语

中美双方在种种无声的“过招”后,1972年2月,尼克松真正踏上中国土地。当时他走下“空军一号”,提前向周总理伸出手去,周总理伸手回握,那一刻,山河似有崩裂之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国领导人互相交握,正式标志着:一个时代远去了,另一个新时代就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