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职称,尤其是中高级职称,老师们可以说是又爱又恨,顺利晋升的话,那就喜笑颜开,弹冠而庆,一旦晋升受阻,难免心生不忿,怨天尤人。外人也许很难理解老师对职称评聘的那份执着与期盼,认为相差一个级别的职称,工资差距也没有很大,犯得上这么在意吗?

其实职称对于老师而言,也并不仅是一个衡量工资待遇的标尺,更是对其教学资历,教学能力,业务水平的一种肯定与认可。老师对职称,除了工资待遇之外也是出于对职业的热爱,以及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象一下,当同一年入行的同事甚至资历比你更浅的老师都陆续评上了更高级别的职称,而你却依旧在原地踏步,心中的那份失落和不甘,凄凉与无奈。那种被忽视的感觉,仿佛自己的辛勤付出与努力,在职称评聘的舞台上,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呢?为何有的老师能够顺利晋升高级职称,而有的老师却只能在较低的岗位上徘徊不前?老师的职称评聘以什么为依据,评聘的加分有什么样的细则,这是很多老师都关心的问题。

虽然说每个地方职称评聘的细则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大同小异的。初级职称评聘达到工作年限就可以晋升,比较难的是中高级职称的评聘,因为中高级职称的职数占比是有限的,因此往往僧多粥少。满足硬性条件的老师多,对应的指标少,这样的话竞争就比较激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都达到规定工作年限,硬性条件按都符合,谁能顺利晋升,谁会铩羽而归,为了保证一定的公正性,这时候就需要出台一些评分细则了,除了对工作量,教学常规等考评之外,教学业绩和荣誉加分是决定是否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教学业绩包括项目比较多,比如论文发表、优质课、公开课、说课,课题立项,结项,指导学生获奖,指导老师获奖等等,当然,有不少人对这些业绩材料能在多大程度上能说明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还是存疑的。

以论文发表而言,都快成为一个产业了,哪个老师的通讯录里还没有几个论文发表的“好友”?各种各样的刊物不要说平时没看到过,可能连听都没听过,只要交钱,根本不用自己写,坐等出刊就行。刊物发行量多少,论文水平如何并不重要,能在三大网站上查询到,那就能加分。至于说优质课,说课竞赛什么的,那也并不是哪个老师说想去参赛就能去的,去了想拿奖就能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教学业绩这一大块之外,荣誉加分也是相当重要的。各种荣誉不仅彰显老师的辛勤付出,更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与收获。这些荣誉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等多个层级,每一级别的荣誉都代表着不同的成就与认可,加分自然也有所不同。而荣誉称号的种类也颇为丰富,如优秀老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

对于大多数老师而言,校一级的容易比较容易获得,只是这样的荣誉在评职称的时候基本不加分,县区一级的努努力,用用心也勉强能够着,但是市一级的,省一级的甚至国家级的,那基本上只能望洋兴叹了。

此外,工作年限也是职称评聘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加分项,为了照顾那些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多年的老同志,许多地方在职称评聘细则中都设有教龄加分条款。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对老教师的尊重和关怀,也有利于激励年轻教师树立长期执教的信心。

有些地方为了鼓励乡村教师安心从教,还专门推出了乡村高级教师的职称,乡村从教25年以上的老师可以走绿色通道进行评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则既然制定,老师要想评聘职称,就必须适应规则,按图索骥,按照细则内容逐项完成和加分,这样才有可能脱颖而出,评上更高的职称。一线老师对于职称的吐槽不少,并不是因为评分细则不够科学,而是职称评聘的实际操作过程不够透明,不仅损害了职称评聘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背离了职称评聘的初衷。

因此,在职称评聘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管和审核力度,确保每一项加分项都真实可靠、符合规范。同时也应鼓励教师注重平时的工作积累和专业素养提升,以实际行动赢得更高的职称和荣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职称评聘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