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949年1月的三大战役,以解放军全胜,国军完败而告终。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是“关门打狗”,自锦州失守开始关外国军即已失去了全身而退的可能。平津战役是“瓮中捉鳖”,傅作义只剩下几座孤城,发挥余地比卫立煌还小。这两场战役基本是必输的,输多输少而已,真正能够一决胜负的,只有淮海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海战役实质阶段自1948年11月5日黄百韬奉命南撤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被歼灭结束。国军名义上投入战场的兵力80万人,实际参战的60余万人。包括邱清泉第2兵团,黄百韬第7兵团,黄维第12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李弥第13兵团,以及冯治安第三绥靖区。刘汝明第8兵团,李延年第6兵团十余万人退至蚌埠后未敢北上增援,原本应加入淮海战场的宋希濂第14兵团被白崇禧扣留未成行。

解放军方面,投入了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40万人,刘伯承,邓小平中原野战军20余万人。以及民兵、支前民工合计430余万人,所以,国军是以60万对战解放军接近500万的人力,可谓是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根据毛主席、淮海战役总前委的计划,一开始淮海战役是以歼灭第7兵团为主要目标,根据毛主席10月11日发总前委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战役目标是歼灭7兵团,肃清两淮之敌,解放海州,淮安,连云港一线,故称淮海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杜聿明11月5日提出的作战设想,就是要孙元良兵团守徐州,让邱清泉,李弥兵团向西推进,会合从河南出发的黄维12兵团,和刘邓中野决战,击败中野后再接应7兵团(此时黄百韬尚未被围)给粟裕来个内外夹击。邱李黄三兵团一共34万人,而且是国军精锐,如全力出击,中野势必遭到巨大压力。

这其实已经是最优的方案,邱李兵团一走,粟裕即可全力进攻碾庄而不必分兵打援,黄百韬兵团将更快覆灭。然后华野必将全师南下打徐州,以孙元良兵团的实力,也不可能守得住徐州,所以邱李黄就可以顺理成章南撤。杜聿明的计划,实际是以7兵团和徐州16兵团为牺牲品,损失20万人左右,换取邱李黄兵团安全撤到蚌埠,顺便打击一下中野。尽管还是输了,但解放军淮海战役的战果可能会小很多,并将对后续解放军渡江战役造成很大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第二个比较体面的方案是什么呢?可能大家都猜到了,就是在二阶段黄维兵团被围后,让徐州邱李孙三个兵团不要迟疑立即西撤永城,绕开中野再南下到阜阳集结,和李延年刘汝明会合。这样黄维和黄百韬两个兵团肯定保不住,徐州也保不住,而且杜聿明集团也会在和粟裕的追击混战中遭受不小损失,但是集团主力还是能保住的,这样国军损失30万人左右,淮海战役结束。

可惜杜聿明不是粟裕,不敢抗命独断,蒋介石也不是毛主席,一直在犯瞻前顾后的错误,不断中途改变作战方针。多年后杜聿明在战犯管理所总结道:他当年所提出的几个方案,只要认真执行一个,淮海战役国军都不会输得这么惨。所以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开玩笑说:淮海战役,第一个没想到的是蒋介石,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