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潘颖 李琴春

单位 |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前 言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为“妊娠试验”激素,在临床工作中,常通过定量检测其血中的水平来协助诊断早期妊娠及妊娠过程监测。此外,在异位妊娠、葡萄胎、不完全流产、精原细胞睾丸癌等相关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血HCG检测也具有重要价值。笔者就遇到的一例绝经期女性持续HCG低水平增高案例进行整理,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案例经过

患者女性,52岁,2022年3月至我院查性七项,血HCG结果:4.34mIU/mL,高于实验室提供参考范围上限(0-1mIU/mL)。在确认当日仪器、试剂状态良好,质控在控,样本无异常的情况下,重测样本,结果为4.35mIU/mL,前后结果无明显差异。

与医生沟通得知:该患者于2021年12月曾来我院体检,当时就发现血HCG偏高,但患者已绝经2年,B超及妇科相关检查未发现异常。三个多月以来,患者因HCG升高原因不明而焦虑不安,故再次复诊。调阅既往结果,血HCG结果:4.80mIU/mL,高于参考上限。两次检测结果如下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室所使用的HCG及β亚单位检测试剂盒,以健康、未怀孕、绝经前期妇女HCG统计出的97.5%值≤1mIU⁄mL(试剂说明书提供)作为参考范围。仔细阅读试剂说明书,发现其同时提供了健康、绝经后妇女统计的97.5%值为HCG≤7mIU⁄mL。而我室并未在报告单设置绝经后妇女HCG参考范围(后发现多家医院亦如此),随即联系临床医生说明此情况,解除患者不必要的紧张。

案例分析

通过本案例,笔者也了解了几家使用国内外不同厂家试剂的医院,发现部分厂家说明书有提供绝经后女性HCG参考范围,但医院报告单未设置该参考范围。随后就绝经后女性HCG水平及参考范围查阅文献,发现国内鲜有关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正常女性HCG水平及参考范围的研究报道,国外相关文献查阅结果如下:

Cole等对36例围绝经期和绝经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研究中,围绝经期女性HCG的平均检测值为6.4±3.2 mIU/mL,绝经后女性HCG平均检测值为11.6 ±7.0 mIU/mL甚至更高[1]。

另一篇文献报道:卵巢切除术患者平均HCG检测值为10±7.2 mIU/mL,围绝经期患者为9.8 ±6.7 mIU/mL,绝经期患者为11±6.2 mIU/mL[2]。

Cole等在对170名HCG持续低水平的患者研究中,证实的17例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患者的HCG水平<25 mIU/mL[3]。

Snyder等对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血清HCG水平研究后建议,当解释>55岁女性的HCG结果时,应使用14.0 mIU/mL作为临界值。同时指出41-55岁、HCG在5.0-14.0mIU/mL之间的围绝经期妇女,如果血清促卵泡生成激素(FSH)>20.0 mIU/mL,则不可能怀孕[4]。

也有文献报道:当HCG水平低于14 mIU/mL,促卵泡生成激素(FSH)>40 mIU/mL时,不建议对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进行进一步评估[5]。

总 结

HCG是一种糖蛋白激素,由α和β两个不同的亚基组成。其α亚基与由脑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促卵泡生成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激素(LH)的α亚基几乎相同,但β亚基羧基端最后的24个氨基酸片段为HCG所特有,故临床实验室多利用β-HCG的特异性抗体来测定血液或尿液中的β-HCG,从而判定妊娠及异常情况发生。

HCG通常由胎盘滋养层细胞产生,最常用作妊娠检测和监测。此外,在临床上HCG也可作为滋养细胞肿瘤、生殖细胞肿瘤和其他恶性肿瘤的肿瘤标志物。因此,为了避免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在没有妊娠或滋养细胞疾病史的情况下,由于持续低水平的HCG引发不必要的干预,临床需正确认识该情况,同时实验室首先要排除检测引起的假阳性。

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清HCG检测方法是化学发光(CLIA),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检测的是HCG β亚单位,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检测的交叉反应。但不同厂商所用的抗体针对的抗原表位不同,各种方法之间对干扰物质的抗干扰能力也不相同,可以选择不同方法或不同厂家的试剂同时检测,排除由于试剂和方法学原因造成的假阳性。

此外,临床常见的干扰因素还有嗜异性抗体(HA),可通过对样本进行稀释以排除HA的干扰。由于HA属人体内源性抗体,分子量较大,不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因此HA在正常情况下通常存在于血液中而不会存在尿液中,可以通过同时检测尿HCG来进行排除(此方法需考虑尿HCG试纸条检出限)。

还可通过使用异嗜性抗体阻断剂排除HA的干扰。此外可能的干扰因素还包括类风湿因子、巨-HCG等,本案例笔者通过稀释血清排除异嗜性抗体干扰,对样本进行类风湿因子的测定,结果为阴性;但未对样本进行PEG沉淀进行巨-HCG的干扰排除。

参考文献:

[1]Cole LA, Khanlian SA, Muller CY. Detection of perimenopause orpostmenopause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an unnecessary source of alarm. Am J Obstet Gynecol. 2008;198(3):275.e1-275.e2757.doi:10.1016/j.ajog.2007.09.034

[2]Cole LA, Khanlian SA, Muller CY. Normal production of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in perimenopausal and menopausal women and after oophorectomy. Int J Gynecol Cancer. 2009;19(9):1556-1559. doi:10.1111/igc.0b013e3181a40cf2

[3]Cole LA, Khanlian SA, Giddings A, et al.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s: 4. Presentation with persistent low positive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test results. Gynecol Oncol. 2006;102(2):165-172. doi:10.1016/j.ygyno.2005.12.048

[4]Snyder JA, Haymond S, Parvin CA, Gronowski AM, Grenache DG. Diagnostic considerations in the measurement of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in aging women. Clin Chem. 2005;51(10):1830-1835. doi:10.1373/clinchem.2005.053595

[5]El Hage L, Hatipoglu B. Elevated hCG can be a benign finding in peri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Cleve Clin J Med. 2021;88(11):635-639. Published 2021 Nov 2. doi:10.3949/ccjm.88a.18069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视频推荐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