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人民法院法官 陈赟

“买电动汽车就是图个环保、省钱,现在可倒好,每天掐着时间,到处找充电桩,还得排队!我们图了个啥呢?”李女士突然提高了声调,“陈法官,案子分到你这里,你可得给我们一个说法!”一大早,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人民法院法官陈赟一进办公室,桌头的电话便急促地响了起来。电话那头,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原告李女士忙不迭说起了自己的烦心事。

去年,李女士购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想在自家车位上安装充电桩,拿着安装申请去物业审签却屡次被拒,李女士一纸诉状将物业公司告上法庭。

话不能只听一头。放下李女士的电话,陈赟立刻找到物业公司的联系方式了解情况。经过初步询问,陈赟得知李女士所在小区的物业公司服务的小区共计57个,业主3万多户,申请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需求并不是个例。物业也很为难,如果允许业主在自家车位上安装充电桩,充电桩的功率加上居民用电负荷超过小区变压器容量的80%,届时整个小区都将面临随时停电甚至发生爆炸、火灾等重大事故的风险。

给双方当事人都“把过脉”后,纠纷症结搞清楚了,可陈赟却犯了难。案件看似只是简单的充电桩安装与否的问题,但背后却涉及到57个小区3万多户业主,甚至可以说是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与出行便利之间的矛盾。这个“说法”该怎么给呢?

“小区安全底线寸步不能让,李女士的诉求同样也不能打马虎眼,得给她真真正正解决。”为了找到最佳方案,陈赟开始了各种忙碌,包括查阅本案类案,查找相关规范性文件,前往电力部门了解政策实施情况,以及辗转联系到曾经报道过本地新能源汽车安装充电桩新闻的媒体,向他们了解更多信息。

办理案件时还处于早春时节,山西的天气乍暖还寒。陈赟裹着羽绒服,带着法官助理一头扎进案涉小区,查看地下车库的实际情况,听听其他业主的意见,面对面与李女士和物业公司沟通,她不厌其烦,一趟又一趟在小区和法院之间来回穿梭。

“陈法官,您真是个好法官!为了我安充电桩跑了这么多趟,充电桩安不上我心里也是热乎乎的!”几次接触后,李女士给陈赟打来电话表示感谢。听到当事人这么说,陈赟心里更是觉得应该给他们一个妥善的说法。思来想去,尽管各地法院支持业主的判决很多,但是考虑到案涉小区的实际情况,一判了之,其他业主效仿,小区安全隐患将越来越大,反而给大家埋下了祸患。调解可能是最好的方案,但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难也要做!于是,陈赟和助理一次又一次地联系物业公司,先讲民法典的规定,再讲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最后落脚在国企的社会责任和业主的实际困难。几次三番下来,物业从固执到动摇再到积极帮忙想办法、出方案。最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物业在小区公共区域为李女士安装固定充电装置,解决了李女士充电难的问题。

“真没想到啊,只花了25块钱的诉讼费,解决了我充电难的大问题。”李女士非常满意,并在立案25天后主动申请撤诉。

25块钱,25天,两个凑巧相同的数字,背后却是陈赟不辞劳苦地奔忙和竭尽全力地沟通。

李女士的案件结了,可作为法官,陈赟还放心不下辖区其他想安充电桩的业主。小物业关乎大民生,案件背后出行便利和居住安全的矛盾该如何解决?支持绿色行为与公共电力安全之间应该如何平衡?再三斟酌,陈赟将法院审判职能向前延伸,给物业公司发出司法建议书。物业公司在多方调研讨论后,在其他56个小区推广实施了充电桩安装方案,对公司在建拟建项目提出改进方案,为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是支持绿色低碳行为?还是保障公共电力安全?在两项权益的平衡中,法官陈赟表示:“我全都要!”

来源:人民法院报

记者:梁慧杰 通讯员:向倩 曹逸凡

编辑:逯璐 杨梦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