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大将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据他的夫人楚青回忆,他们日常的交流大都是谈工作,谈形势。有一次,楚青对粟裕抱怨道:“你就不能谈点别的?”粟裕哈哈大笑:“我们是政治夫妻嘛!”

粟裕的长子粟戎生自幼就在父亲这个大军事家的教育下成长,长大后自然而然地踏上了军人的道路。参军后的粟戎生和父亲谈话,从来都是军事和战争。

后来粟裕将军离世,粟戎生回忆起父亲,用粟裕回答母亲的句式说道:“我和我父亲大概是军事父子吧!”

粟戎生出生于1942年,当时全国还处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粟裕当时是大名鼎鼎新四军第一师的师长。楚青的父亲,也就是粟裕的岳父,对粟裕的战斗生涯非常钦佩,给外孙起名叫“戎生”,粟裕非常喜欢这个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戎生说:“父亲是我的严师。”他人生最早的关于父亲的记忆是在2岁多的时候,那时候粟戎生跟着父亲一起去游泳,父亲把他带到溪边,让他抱着一节竹筒往水里跳。粟戎生不敢下水,粟裕将他抱起一把就扔进了水里。

作为一名军人,粟裕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是个“兔子胆”,这种教育方式,塑造了后来粟戎生刚硬坚强的风格。

粟戎生5岁的时候,粟裕送给了他一把小手枪,这是一把真枪,可以拆卸发射,但射程很近,实战功能不大。粟裕对儿子说:“你好好学,长大了就当兵。”

从这时起,粟戎生就在父亲的指导下拆枪、装枪、练枪,成了一个军事技巧娴熟的小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大将的枪法是出了名的,据《粟裕传》记载,早在井冈山时期,还是连指导员的粟裕就有一身精准的枪法了,“单手无依托举枪瞄准,可以坚持20分钟,瞄准和射击精度很高,在部队很有点名气”。

粟裕的枪法,粟戎生自愧不如。据粟戎生回忆,他上中学的时候,每次周末赶上父亲有空,就会被带着去靶场打靶。粟裕还会和两个儿子比赛,有一次,粟裕嫌靶场的靶环太大了,就把一节树枝插在几十米开外的地上,在上面放了半个乒乓球,然后让粟戎生、粟寒生两兄弟打。

当时粟寒生是区射击代表队的队员,他举枪瞄了半天却没有打中,粟戎生射击的结果也和弟弟一样。粟裕笑着说:“剃了个光头。”说罢接过步枪,简短的瞄准后,第一发就命中了目标。

粟裕一生爱枪,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对枪情有独钟,尤其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枪。50年代,粟裕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期间,有一天,他和粟戎生聊天,粟戎生说:“咱们的枪不好,美国的卡宾枪又轻又灵活……”

话还没说完,粟裕就沉下了脸,说:“你就知道洋人的好,咱们的半自动步枪也是好的。我们要立足于用自己的武器去消灭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的粟戎生才20多岁,后来回想起这段话,他才明白父亲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军人应该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坚定立场。

1958年后,粟裕辞去了总参谋长的职务,从此离开了军事指挥的第一线,接触部队的机会也很少了,这对粟裕来说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1960年,部队给粟裕送来一把56式半自动步枪,收到枪的粟裕高兴极了,由于他左手残疾,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操枪,就特地请了一个修理工在护木下方安了一个握把,这样他就可以进行各种射击姿势了。

在父亲的影响下,粟戎生不仅具备了现代军人的气质和技术,还学会了热爱自己的军人生涯。

粟裕将军参军后,是从战士一步步晋升,直到成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和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所以他对一个士兵的成长之路有着很深的体会。他也要求自己的儿子:“在部队当兵,最好要从战士当起,一级一级取得经验。半路出家,基础是不扎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去最艰苦的条件中经风雨、见世面,在他的建议下,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粟戎生直接去了云南前线,先是当了一年的战士,然后当上班长、技师、排长……

粟戎生下部队的第二年,就在一次实战中击落了一架美军侦察机,还因此获得了一次三等功。在住了1000多天的帐篷,经历了上千次的战斗警报后,粟戎生终于成长为了一个名合格的军人。

后来,粟戎生的部队换防到了内地,条件好了不少,此时中苏边境又发生了珍宝岛事件,粟裕和组织商量后,又把儿子调到了处于一级战备状态的北线,让粟戎生在北线挖了3年的坑道。之后,粟戎生又主动要求调到南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后来回顾自己的军事生涯,粟戎生骄傲地说,作为一名和平年代的军人,我参加过国土防空,在广西打下过美蒋的无人侦察机,也参加过自卫反击战这样的实战,这两件事是我比较满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戎生当上排长、连长时,粟裕就多次向他传授带兵打仗的经验:要熟悉下属,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同生共死。最重要的,是要身先士卒,凡是要求战士们做到的,首先要自己做到。战士们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祖国,你作为一个指挥员,一定要特别爱惜他们。我们不怕牺牲,不惜牺牲,但凡是可以避免的牺牲,哪怕只是一个人,也必须避免。

这是粟裕大将一生带兵的心得。

1983年,粟戎生职务变动,上任之前,他特地到医院向父亲告别。那时候,粟裕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说话都有困难,在这最后的离别时刻,粟裕告诉粟戎生:“师这一级很重要,连、团、师的锻炼对军队干部极为重要。”

这是粟戎生听到父亲对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父亲对自己最后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