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是一年昆曲"非遗日",今年却又格外不同。2024年不仅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3周年,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昆剧演员"昆大班"从艺70周年,同时也是"昆三班"进入上海昆剧团的第30个年头。三喜临门之际,上海昆剧团昨今两晚在天蟾逸夫舞台举办主题为"姹紫嫣红开遍"的系列演出。"五班三代"演员们和戏迷一起,共庆此时,致敬600年昆曲,展现剧种当下生生不息、代代相承的灿烂光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晚,"昆大班"从艺70周年暨"昆三班"入团30周年主题晚会率先登场,包括蔡正仁、梁谷音、岳美缇、张铭荣、张洵澎、计镇华、方洋、王芝泉等一众昆曲大家带来包括《玉簪记·琴挑》《水浒记·活捉》《邯郸记·三醉》等经典戏码。天蟾逸夫舞台满坑满谷,只为见证这场盛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84岁的张洵澎演唱了代表作《雷峰塔·断桥》,"看到有这么多的观众,我感到非常荣幸,我选择的职业,我走的这条昆曲路,是对的。"她笑着对记者表示,"别人问我年龄,我常说自己48,我不愿意老,因为我还有许许多多传承的工作要完成。"计镇华则凭借《长生殿·弹词》再次展现了昆曲老生"天花板"的实力,昨天恰逢生日的他兴致颇高,还为观众特地加唱一段【煞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的感情比亲兄弟、亲姐妹还要亲。"蔡正仁感慨。1954年,"昆大班"从艺学习昆曲,在中国昆曲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70年来,"昆大班"的表演艺术家不仅以卓越的艺术风范,对昆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成为中国昆剧承上启下、复兴繁荣的重要力量。如今,大师们都已步入耄耋之年,逐渐淡出舞台,但仍在幕后为昆曲事业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出中,观众不仅目睹"昆大班"老艺术家的风采,也看到了难得的师徒同台。1994年,"昆三班"进入上海昆剧团。30年来,他们肩负起"昆大班"的期望与传承,不仅继承传统名剧,也凭借各自的代表作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昨晚的演出中,谷好好、黎安、吴双、张军等"昆三班"演员也拿出看家本领,回溯他们入团30年的艺术成长之路,呈现这一代昆曲人守正创新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阔别十年,昨晚上海昆剧团团长、来自"昆三班"的谷好好再度与老师王芝泉唱响《雷峰塔·水斗》。她难忘上世纪90年代首次和老师同台演出该折的情景,"老师演白娘子,我演小青。老师不断提醒,我们的动作一定要整齐,要像一个人一样。"谷好好说道,"之后我也演了白娘子,但只要跟老师在一起,我永远是小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一场演出,这更像是一场久别重逢的同学会。如今"昆三班"留在舞台上的演员不算多,但有不少人坚守在幕后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为昆曲事业发光发热。他们也集体登台,与演员们一起向观众致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晚,折子戏集锦专场演出将接力登台,以纪录剧场的形式精彩上演。演出以"昆三班"中生代演员为主体,"昆大班"老艺术家压轴亮相,"昆四班""昆五班"优秀青年演员代表倾情参演。届时,演员们将《牡丹亭·惊梦》《浣纱记·寄子》《八义记·评话》等折子戏、演出片段串联,为观众呈现一场昆曲艺术的瑰丽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年我们都与戏曲同仁、曲友戏迷共同庆祝这一节日,铭记昆曲走过的不平凡的岁月。今年喜上加喜,上海昆剧团每一位昆曲人也将继续怀揣初心,保护、传承、发展好这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谷好好表示。

作者:王筱丽

文:王筱丽 图:祖忠人 摄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