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前言

历史就像一本厚厚的书,记录着无数先人的故事。有些故事细节已经被长河洗礼,难以查证;有些故事真相被时间掩埋,亟待我们去发掘。

“九子夺嫡”就是这样一个历史谜团,雍正是否篡改遗诏夺位,一直备受争议。直到清朝遗诏被发现,我们才得以一窥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盛世之主的晚年期盼

1654年,爱新觉罗玄烨出生在明清交替之际。他是顺治帝的第三子,其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8岁登基为帝,14岁开始亲政,少年立志报仇雪恨、扶清兴国,年仅21岁便成功镇压三藩之乱,为大清王朝赢得了积蓄力量的重要时期。

步入中年,康熙帝治国有方,深得民心。他先后平定张献忠起事和台湾郑氏政权,再次力挫俄国南侵,签订《尼布楚条约》,巩固清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数十年间,康熙帝靠天时地利人和,使得大清国力日益强盛,民生日益富足。

康熙多次北巡,视察边疆民情;颁布《圣谕十六条》,整顿吏治;规定科举童生试加强八股文,弘扬儒学;重视发展教育,兴办学校,编辑古籍;采纳李光地的建议,实行“放宽 海禁”,发展对外贸易。

在他的治理下,清朝中叶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康熙就像一位睿智的掌舵者,带领这艘大清帆船越过滔滔巨浪,驶向富强繁荣的彼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的康熙帝,朝野盛传他有意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禵。胤禵生性温和仁厚,深得康熙宠爱。

他博览群书,对古代典籍了如指掌,还对诗词画纸砚有独到心得,经常侍奉康熙帝创作书法字画,讨得康熙帝欢心。康熙帝曾多次称赞他“温厚儒雅”、“学问渊博”,是最适合接班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代明君,康熙帝心中自然期盼能传位给一个德才兼备的太子,来接续他未完的伟业。他也深知,皇位交接是国家大事,必须慎重选择。

在诸皇子中,十四阿哥最符合他心目中的人选。然而,上天并不总是如人意。1722年,康熙帝驾崩,享年68岁。

遗诏一出,朝野为之震惊——康熙最后命定的继承人竟是四阿哥胤禛!这与民间传言大相径庭,难免让人疑虑重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兄弟阋墙,后金“九子夺嫡”

康熙帝一生据说育有35子,但只有9人成年即被封为亲王。兄弟多而储君之位只有一,加上皇室诸王爵位高权重、势力盘根错节,康熙一死,兄弟相争夺嫡益加激烈,被称为“九子夺嫡”。

九王爷胤礽是康熙诸子中最长者,早年受到康熙宠信,一时传为储君。但他好大喜功,康熙中期便遭冷落。

十四阿哥胤禵则为康熙晚年宠子,为人温和学识渊博,康熙有意扶持。四阿哥胤禛军事才能出众,对康熙征战有功,渐得康熙倚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诸皇子之间自幼便积怨颇深。十四阿哥胤禵刚出生时,曾被传为“胎死腹中”。幸而产婆发现还有微弱气息,才将他救活。

这让十四阿哥从小体弱多病。而四阿哥胤禛生性刚猛,长大后又颇得康熙赏识。两人自然产生嫌隙。

八阿哥胤禟则野心极大,自恃才能出众,不甘居人之下。他结交汉臣和满臣,暗中拉拢势力,准备和其他皇弟争夺皇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三阿哥胤禩则过着隐居生活,不问政事,但他的三子允禟却极富政治抱负,这也成为日后夺嫡风波的一股变量。

康熙晚年,持续十数年的“储君之争”愈演愈烈。八阿哥胤禟掌握重兵,结交满汉大臣,野心勃勃;四阿哥胤禛则仗赵国公之封号施展手腕,拉拢朝臣,力争上位。诸皇子暗中争斗,皇宫里弥漫着诡谲的气氛。

1722年正月,康熙驾崩。各皇子接到讣告赶回京城,八阿哥与四阿哥勾心斗角,各自结党拉关系,准备随时出手夺权。一时间,传闻四起,朝野动荡,皇位继承之局势胶着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争论纷纷,雍正果真篡改遗诏?

在此胶着局面下,中枢大学士长顺等顾全大局,定下康熙遗诏,宣布由四阿哥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帝。雍正继位后,迅速稳固统治,安抚各方势力。

但有谣言四起,传雍正修改遗诏称帝。民间盛传康熙原本欲传位予十四阿哥胤禵,雍正却在遗诏“传位十四子”中加笔改成“传位于四子”,这样才夺得皇位。这一说法甚嚣尘上,久而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不得不承认,雍正夺嫡的传言并非毫无根据。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时,其势力扩张极快,可谓野心勃勃。

其次,“传位十四子”改“传位于四子”的笔迹伪造并非难事,朝野传闻雍正曾协助皇兄伪造文书,有此先例。再次,雍正登基后,诛杀包括十四阿哥在内的数名皇弟,可见心思毒辣,行事狠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我们也要注意,传言毕竟只是传言,需要更多证据佐证,不能轻信。首先,“传位十四子”的传言本身就存在漏洞,因为皇位传递不是仅凭一个“十四子”二字那么简单。

其次,雍正即位后治国有方,若是靠篡改遗诏登基,未必能如此顺利执政。再次,雍正诛杀异己,也是当时帝王夺权后的常见手段,不足为惧。他究竟是否篡改遗诏,还有待查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