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收获了自己旗下公司的第四个IPO。(虎嗅注:此前张勇已经成功实现海底捞、颐海国际、特海国际港股 三个项目的IPO计划)

北京时间5月18日,海底捞旗下子公司特海国际,以“HDL”为股票代码,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IPO,实现港股和美股双重上市。

相较于发行价19.56美元/股,特海国际在纳斯达克首日开盘股价涨幅一度达到53%以上,截至收盘时刻特海国际美股报价维持于22.29美元/股,收盘涨幅约为13.95%。

特海国际的核心业务,是海底捞大中华区之外的餐饮业务。根据海底捞公布的官方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底,特海国际在大中华区之外经营的门店总计115家。其最早发力的是新加坡市场,在2012年海底捞于新加坡克拉码头开设了首个海外门店。

在海底捞海外115个门店中,东南亚市场是其大头,东南亚门店数占海外门店总数比达到60.8%,约为70余家。北美市场和东亚市场是海底捞东南亚之外,两个比较大的海外市场区域,在北美海底捞的门店总数约为18家,占海外门店总数比15.6%;在日韩等东亚市场,海底捞的门店总计约17个,占海外门店总数比约为14.7%。海底捞还有10余个门店位于英国、澳大利亚以及中东区域。

在2022年12月30日,特海国际曾赴港上市。这次赴美上市,一方面意味着海底捞强化自己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触角,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海底捞对于海外扩张的浓厚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对于海外的兴趣,和国内市场发生的变化有关。

在国内市场,由于疫情期间多重影响因素,海底捞的经营扩张思路发生了关键变化。2021年~2022年,海底捞曾陷入关店周期,期间永久关闭或暂时停业休整的门店总数超过310家。此后海底捞开启了啄木鸟计划,并成功地扭转了2021年的亏损状态,2022年海底捞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13.7亿元。2023年,海底捞的回暖势头更为明显,全年实现盈利,净利润达到44.9亿元。

但在业绩回暖背后,海底捞并未重启疫情前的门店扩张思路,而是转而聚焦于提高单店效能。

来自NCBD餐宝典的研究数据显示,国内的火锅市场整体增速正在放缓,且在火锅消费的关键区域和点位,火锅门店已经有“趋于饱和”之势。2023年全国火锅门店整体市场规模为9758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下降至4.4%。和2021之前不同的是,大量火锅消费的核心城市,火锅门店总数不增反降,NCBD餐宝典的火锅产业报告指出2023年内只有杭州等少数城市的火锅门店数相较于2021年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底捞把扩张的“狙击镜”调整到海外。

2021年年初,特海国际经营的海外餐厅共计74个,但到了2023年底,这一数字已经增长至115个,增幅达到55.4%。

但海底捞也把2021~2022年在国内市场学到的“更谨慎”带到海外。特海国际在海外所有门店均为直营,且从2021年开始,这些门店也在不断优化门店效能。

从经营状况上可以看出一二:2019年到2022年,特海国际均处于亏损状态,年亏损额分别为3300万美元、5300万美元、1.5亿美元和4100万美元。但随着特海国际提高海外门店经营效率,2023年其归母净利润达到2600万美元。

据特海国际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其经营的海外海底捞门店的单店平均日收入从2022年的1.54万美元上升至1.63万美元,翻台率从2022年的3.3次/天上涨至3.5次/天。

随着特海国际在美股成功上市,张勇也收获了海底捞、颐海国际、特海国际(港股)、特海国际(美股)四个IPO项目。不过留给特海国际的挑战并未结束。

在北美市场,2023年以来大量中国餐饮创业者开始到当地投身火锅赛道,火锅也成为北美2023年以来最火的餐饮风口之一。在东南亚市场,随着更多中国创业者加入,市场竞争也正在变得激烈起来。对特海国际而言,更快速地在核心市场提高渗透率是接下来的关键挑战点,以及它依旧需要考虑扩张与盈亏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