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讨论西方伪造历史,但却有很少的人去讨论西方的科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这其中的原由大都是文人们对科学方面的话题感觉专业度不够,所以才不敢轻易涉足。在这里我想引用《三体》中叶文杰之女杨冬自杀之前说的一句话:“物理学不在了!”来开始今天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体叶文杰

这部电视剧敢在黄金时段的央视首播,足以说明我们的央妈想表达些什么!可能表达的过于隐晦,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发现。刘慈欣的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之高的轰动,足以看出他对现代科学的秘密了解之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体人智子

我们说借小说来暗讽现实世界是古代文人们经常用到的手段,《三体》小说中“物理学不存在了”有没有可能出现在现实世界呢?中国在面对西方人的科技封锁下仍然能乘风破浪不断突破西方人围设的壁垒获得一个又一个瞩目的成就,我们不就是三体世界的地球人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登月痕迹

而在2024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中国人好像开了挂一样,在科学技术方面不断的取得新的突破,尤其是空间物理方面。嫦娥6号探测器不仅登上了月球,还顺便偷窥了一下美国载人登月的秘密:美国载人登月有可能是造假!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载人登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科学家发现银河系的“晕”中有一个巨大的磁环结构

近日中国科学家发现银河系的“晕”中有一个巨大的磁环结构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也就是说有可能我们现在所发现的所有物理定律,可能仅仅在银河系中是有效的,但是一旦到了银河系之外的空间,这些物理定律有可能完全不适用了,毕竟我们银河系中所有的星体都受到这个巨大的磁环结构的影响,就如同我们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西方的科学并不值得迷信,就好比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元素周期表,它究竟是不是西方人的成就呢?还是被西方人盗窃走的中国人的成就,利用中国孱弱的几百年时间,通过冒名顶替的手段摇身一变成了他们的成果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晋医学家、科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

要想搞清楚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中国古代的一位历史人物说起:话说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道士葛洪,曾师从郑隐学道。原本出身自江南豪族的他因家族没落,因此励志广览经史百家,最终成为了中国少有的医学家、科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肘后备急方》最早发明免疫疗法的医学著作

在众多流传于世的古籍中《玉函方》、《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内篇》都是他的手笔。他在炼制一些丹药的时候,甚至发现了有关水银的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抱朴子

以下是《抱朴子·内篇》中记载: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

意思是将丹砂(硫化汞)加热可以得到水银,而水银和硫磺化合又能变回丹砂。用四氧化三铅可以炼出铅,铅也能炼成四氧化三铅。

葛洪所留下的诸多成就,多多少少一定会影响到现代化学的进展。先不说他对西方化学有没有影响,也就是在晋朝的时候,我们中国就已经对化学反应有了相当深刻的研究了,这不知道要早于西方多少年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游记太上老君和悟空

道家的一些东西,在如今我们看来都是偏向于玄学,皆是因为我们对道家不了解所致。《西游记》是本好书,让我们认识了佛道两家,大多数人的认知也可能还仅仅停留在太上老君会炼制“仙丹”上。那也无妨,咱们就从“仙丹”开始说起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见仙丹了吗?

我们说中国的文字的确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需要我们去“向内”研究,就如同我们上篇文章所讲的“内观”一样。但“内观”是需要“外察”或“外观”去做基础的,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子虚乌有的理论。

让我们再次一起回到甲骨文这套神奇的文字上,看看被现代人误读的“丹”字究竟是代表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丹的演变

古人所造的每一个字其实都是蕴含着“道”的思想,尤其是甲骨文,并不是简单的象形,更多的是会意。我在之前的文章讨论过,华夏文明的很多东西都是来自宇宙,尤其是天上那颗亘古不易的北极星,在那里古人通过“内观”悟出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太极”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网

所以这里“丹”字甲骨文中的中心的那一点也是北极星,而类似于“井”字结构的外围则是古人划分星空所用的“天网”。

“丹”中的那一点既然代表北辰(北极星),而且还能被我们在地球之上所观察到,自然说明这颗星是十分巨大的,我们中国人自古就认为是北辰孕育了整个宇宙,毕竟所有的星辰都围绕它所旋转,是我们文明所诞生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无相生

但是北辰虽大,但也却极小,这也符合中国古人的宇宙观。《道德经》第四十章中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可以看作是一种极小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量子假想图

所以“丹”实际上是“极小”的一种状态,是无限趋近于无,肉眼不可查的一种形态,与现代科学中所说的物质最基本的结构量子差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石成金

古人为什么将这种现代人看来较为简单的化学反应称作“炼金术”呢?为什么中国的成语中有“点石成金”的神秘故事呢?如果我们用现在所用的基础化学来看,“金元素”是自然界中比较稳定的金属,自然界中几乎都是以单质存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炼金术”“点石成金”很显然都不符合化学反应的范畴,古代“金”字就是贵金属金子的意思,而且在土中生,与土为一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上最大的“狗头金”

所以古人所说的“炼金术”与“点石成金”则应该是在量子程度的范围对物质进行改变。现在我们知道宇宙中之所以存在如此众多的元素如:铁、镁、铝、锰等都是因为各种物质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不同所造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元素质子电子数不同

了解宇宙形成过程的朋友都知道,恒星是所有元素产生的基础。就拿我们目前的太阳来说,就是是氢原子核(质子)通过核聚变反应聚变成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虽然恒星的能量很大,但是它也仅仅能产生一种“氦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质量的恒星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超新星爆发后,会合成更重的元素,并将这些物质抛洒到宇宙空间中形成类地行星。

你能想到吗?这些过程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确有记载:

“正当子会,轻清上升,
有日,有月,有星,有辰。
日月星辰,谓之四象。
故曰:天开于子。

正当丑会,重浊下凝
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
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
故曰:地辟于丑”

金、木、水、火、土等五大行星,就是超新星爆发后,经过长时间的引力作用产生的较重的物质所凝聚而成的星体,而比较轻的“氢元素”则又凝聚成了太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骨文中的“氢”字,是脱离“地面”而上升的态势。

能将文字设计的如此形象,实在令人感叹!

我们的祖先认为,世间之万物,皆可简化为阴阳,这是一种对立且统一的最高的哲学思想。如果我们套用《道德经》的思想去看太阳中的元素构成,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阳之象,道生“恒星”即太阳

我们远观太阳,太阳是一个整体,也就是之前文章中提到的“无极”用下图来表示,此时即是“道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氢聚变后的产物氦

再看构成太阳的成分:氢元素,以及氢元素核聚变反应后的副产物“氦元素”。只有两种物质,此时也可以用中国的阴阳理论来解释,即为“一生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超新星爆发后的宇宙

当太阳的生命周期走到尽头的时候,太阳会发生超新星爆发,合成更重的元素,可以用“二生三”来表示,这里的“三”在古代常为“虚数”。

接下来又是轻的氢元素重新凝结成太阳,重的元素则会演化成行星,行星有了适宜的条件便孕育出了生命,这便是“三生万物”!

易经》中也曾说到:

在天为象,
在地为形。

也就是超新星爆发后,物质云逐渐凝聚成多个团块。较轻的原子会和重的原子分离,逐渐形成新的太阳和行星。

再看《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道生、德蓄、物形、势成,
是以万物,
莫不尊道以贵德!

看似是在讲人间的道德,却无处不透露这宇宙的奥秘,道生出恒星,恒星生出万物,万物成形后,他们的能量跟其大小相匹配。古人为什么如此敬重太阳,皆是因为它能给世间万物带来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会把“氢”这一元素置于首位,接着便是氢聚变所产生的“氦”。按照天一地二这样的顺序去进行排列。在明朝时期,代表地的字乃是“豕”,而到了清朝,有人将“豕”错误地抄写成了“亥”,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元素周期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中国古人知晓了这些内容,那么对于元素周期表的构建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了,他们能够依据诸如天一第二、九天十地,或是六十甲子、六十四卦等方式来对元素进行有序排列,并且按照太庙营造法式的模式去予以构建。

好了,咱们只是通过以中国的文明来推导出元素周期表看看是否有可能,世界上公认的第一章元素周期表是俄国人1869年提出来的,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朱元璋的后代,名字中却出现了现行元素周期表中绝大多数金属元素!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究竟发生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的后代命名跟元素周期表有什么关系?